朗讀者已經播了五期了,這一期的主題是第一次。我卻突然想起我第一次喜歡上這個節目,第一次為這個節目落淚,是因為一位老人,他成功將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他就是朗讀者許淵沖。
老先生96歲了,在攙扶中上臺。他一上臺就遞了張名片,“書銷中外百余本,詩譯英法第一人”。我以前并不知道這位老先生,聽到董卿讀這張名片,第一印象,覺得這位老先生是不是有些狂妄。
直到他說起他年輕時翻譯的一首小詩,寫給他喜歡的女同學,林徽因寫給徐志摩的《別丟掉》。“一樣是月明,一樣是隔山燈火,只有人不見,夢似的掛起。”老先生讀著詩,從第一個字開始就雙眼含淚,讀到第四句已是熱淚盈眶。我突然愣住了,我不知道發生了什么。96歲的老人啊,他的歲數是我的三倍不止,他不是因為生活流淚,是因為一首小詩,一首他覺得特別真誠的詩。96歲的老人啊,他的淚水讓我感動,讓我驚慌失措,不知不覺間我的眼淚也來了。我們總是說眼眶會紅的人永遠都不會老,他已經96歲了,卻依然會紅了眼眶,依然會情難自已,依然熱淚盈眶。
他把翻譯的詩寄給了喜歡的女同學,50年后他收到了回信,遠在臺灣的女同學在報刊上看到了他的消息。許淵沖老人說“生活的每一天都能欣賞,失敗有失敗的美,我認為人生最大的樂趣是創造美、發現美,這個樂趣很大,這個樂趣是別人奪不走的。”他說他每天從夜里偷時間來延長自己的工作,來彌補白天的損失。他每天工作到凌晨,他依然在翻譯莎士比亞的著作,他希望如果他能活到100歲他就會把莎士比亞翻完。我突然肅然起敬,這個老人熱愛他的工作,熱愛生活,他的狂妄建立在對自己嚴格的自律里。他也許有點狂,但是他真的很專業,但是他對自己真的挺狠。
許淵沖老先生笑著說生命可以掌控,在醫生給他的生命判了7年死刑的時候,他活到了現在。他一直在努力工作,沉浸在自己熱愛的翻譯事業里,我覺得這個老人一定生活的特別幸福,他在做自己熱愛的事,并做到無法超越。如果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記住了多少日子,那么,我突然覺得認真的過好每一天,記錄每一個瞬間帶給你的感動,又何嘗不是漫長人生中很浪漫的一件事。
后來看一篇訪談,許淵沖老人家里高掛著這樣一條橫幅“自豪使人進步,自卑使人退步”,正如他說的那樣“我的經驗是,光謙虛不能使人進步,沒有自豪感,人這輩子就完了。”我們的文化一直告訴我們,要謙虛,要謹慎,要不驕不躁,但是這種文化在避免沖突的同時,有時在生活中帶來的是在具體領域里的不自信,在工作上的混日子,在事務里的和稀泥。
節目里提到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校訓,“中興業,須人杰”,不是需要的需是必須的須。那是一個挺美好的時代,那時的大學在想些什么呢?那時的大學生在想些什么呢?我突然想起高曉松在《奇葩說》第一季那里說的“名校是什么?國之重器。名校畢業是干嘛用的,不是用來讓你找工作的,而是用來讓民族相信真理的。”我們學習,思考是為了什么呢?我覺得是為了讓自己更好,讓這個國家更好。至于工作,你只要不放棄,在這個社會你總會活的不錯,最怕你不知道你喜歡什么,最怕你什么都不喜歡,什么都不做。
在這個煩躁又著急的社會,《朗讀者》就像一股清流,流經每個人的心,讓我們去信點什么,讓我們去相信這個世界會越來越好。
這是無戒老師日更營的第一篇文章,下面是我喜歡的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