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年,大清王朝已入主中原多年,年富力強的康熙皇帝執掌國家最高權力已然四十四個年頭。歷經剪除三藩(1673)、統一臺灣(1684)、平定準噶爾葛爾丹叛亂(1697),寰宇之內一派休養生息的平和景象。北方的羅剎人也懼怕天朝神威,“識時務”地罷兵乞和,偶有騷擾,不足為懼。
唯一讓他感到憂懼的是青海厄魯特和新疆準噶爾殘余勢力對西南藏區的滲透。為加強內地與藏區的聯系尤其是解決軍隊調動事宜,是年康熙皇帝頒旨,于四川大渡河修建鐵索橋,賜名“瀘定”。
瀘定橋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臺落井里,9根作底鏈,4根分兩側作扶手,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橋鐵件重40余噸,兩岸橋頭堡為木結構古建筑,一年后(1706)建成。至此,瀘定橋成為川藏往來津要。歷經歷史滄桑,橋的所在逐漸聚居漢藏邊民,于是以橋名冠以地名,民國初年(1912)設置瀘定縣。
時光飛逝,轉瞬到了民國24年(1935),萬里長征的工農紅軍抵達大渡河畔。前有堵截,后有追兵,顧不得山高路險,管不了水流湍急。軍情緊急,先頭部隊按照一軍團命令,要強行通過瀘定鐵鎖橋。
兩支如狼似虎且都已“革命”名義浴血搏斗的軍隊在此展開廝殺。置于死地而后生,紅軍先鋒二十二位勇士組成的突擊隊,冒著槍林彈雨,直面橋西拼命死守的國軍,緣鐵索匍匐前進,前仆后繼,血染鐵鎖,一舉消滅橋頭守衛。于是,前行的豁口洞開,后進部隊蜂擁過橋……
飛奪瀘定,彪炳史冊,紅軍自此脫厄運。
信馬游韁,兵鋒北上,會師陜北誕中央。
瀘定激戰
紅軍會師
瀘定鐵索
索橋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