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兩個引起社會熱議的事件:一是東北大學畢業生李文星通過BOSS直聘找工作,疑遭遇 “李鬼”公司,誤入傳銷組織,最終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二是WePhone開發者蘇享茂,因在網絡平臺結識一名女子并結婚,后因妻子苦苦相逼,最后自殺身亡。
我們痛惜他們年輕的生命就此逝去,痛斥騙子的可惡,與此同時,我們又不禁心生疑惑:他們中一個是以630多高分考上東北大學的大學生,一個是WePhone的創始人,都能稱之為世俗意義上高智商的代表,為什么偏偏都陷入了騙子的圈套,最終導致悲劇的發生呢?
聯系最近讀的一本名為《超越智商:為什么聰明人也會做蠢事》的書,使我對這種現象有了更深的理解。
通常一個人智商測試得到120、130或以上,我們通常會潛意識認為這個人智商很高,并推斷他能比一般的人更易取得成功。但是《超越智商》作者斯坦諾維奇指出,我們這種理解存在認知上的偏差,智商測試實際上并沒有體現理性對于人的作用。
每個人的判斷和決策能力都存在著差異,而判斷和決策的正確性基本都由理性決定。
因此我們難以相信一個大學生明明懷疑所應聘的網絡公司有可能是傳銷陷阱后還是選擇了去應聘,正如我們難以相信一名WePhone的創始人,能應對創業遭遇的種種問題,在殘酷的市場為自己產品找到一席之地,卻偏偏輕易相信了婚戀網介紹的對象,最終導致悲劇的發生。
《超越智商》里把這種高智商、低理性的因為稱為理性障礙,說的是一個人擁有怠于思考、缺乏認知、有著確信偏差以及常常前后矛盾這樣的特質跟他同時擁有高智商是沒有什么太大沖突的,前面的這些特質都可以被稱為理性障礙,理性障礙和智力障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層面的東西。事實上,理性障礙也是一種智力缺陷,而并非所有的智力缺陷都能從智商分數上體現出來。
1.什么是理性?
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維狀態下時為了獲得預期結果,有自信與勇氣冷靜地面對現狀,并快速全面了解現實分析出多種可行性方案,再判斷出最佳方案且對其有效執行的能力。
舉一個周知的例子方便大家理解:股票。
經濟學上假設所有參與經濟活動的人都為“理性人”。基本上所有的股票參與者,潛意識都是覺得自己是聰明的,有信心賺到錢的。但事實恰恰相反,90%的參與者都極易所情緒和主觀感覺左右,導致錯誤的決策出現,不然為什么在股票市場里,賺錢的人永遠只占小數?更諷刺的是,諸多股票理論的研究和創立者,最終都沒能玩轉股票。
這是由于股票市場是一個反映著人性的復雜市場,即使你智商有多高,也不能完全的掌控自己,保證每次都能使用理性,作出最優的判斷。
2.什么是理性思維?
理性思維,是一種有明確的思維方向,有充分的思維依據,能對事物或問題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與概括的一種思維。
由概念可知理性思維是一種深層次的思維,對人的認知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大多數人的大腦往往很懶,在大部分問題的思考上喜歡走捷徑,因為我們生活中絕大多數的事情都具有高度重復性,根本用不著用理性思維去深度思考,僅從以往的經驗里就能輕易得到答案。例如我們大多數的工作,都是重復而枯燥的,一復一日做著差不多的事情,根本用不著深度思考。久而久之我們的大腦變得更懶了。
因此,人的一生中,要刻意去找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用理性思維去對其進行深度思考。假如你喜歡的是讀書,你可以嘗試一下寫讀書筆記,用理性思維去介紹你從書上所學到的知識。一旦堅持下去,你會發現原來頻繁地使用大腦思考也并非那么累。
生活中有很多瑣瑣碎碎的事情,我們最好能大概區分開什么事情是值得我們費腦的,什么事情是可以讓我們的大腦暫時放松的,把時間和精力都用到值得我們費腦的事情上去。
3.我方立場左右理性
我方立場指的是,人們傾向于僅基于自我的視角對情境進行評價。在評估證據、道德評評判、評價他人時,人們常常會受到偏向自己的立場偏差影響。
在很多高智商的人身上,均存在著我方立場偏差似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就像我們對一件事情的看法,我們大多時候基于自己的價值觀以事先帶著自己的觀點,當我們看到或聽到別人的觀點跟自己不一致時,我們的智商會突然上線,盡可能地多的發現他這種看法的不合理性;而當他的觀點跟我們一致時,我們就會自然地表示贊同,不會多想。
在每個人的潛意識里,總是認為自己的認知框架是正確的,起碼我們在自己的認知框架上找不到太大的漏洞,除非我們遇到一種新的思想,并讓它說服了自己的潛意識。這種我方立場輕易地左右著我們的理性,使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
因此我們要盡可能避免被我方立場所左右,對待一個問題,除了從我們的認知框架里思考外,多多結合他人的意見,以嚴重自身的認知框架是否存在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