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個英專生,去年考研失敗沒有多想就決定了第二次備考。
其實第一年我就跟著胡學長的課程學習了,但是學得太過被動,聽過的課程沒有總結回顧。考試時翻譯基礎甚至考到了練習過的原文,然而早就忘的一干二凈。最后的結果當然十分慘淡。接下來我就開始忙實習、忙論文、忙畢業,到了7月才正式進入了第二年的復習。
先來說一下各科的備考情況和我自己的考試策略吧。
基礎英語
每周和小伙伴互相挖空練習完型,每周一篇大作文和小伙伴互批。此外自己每天做外刊精讀,前期主要是經濟學人和FT。精讀做的比較隨心所欲,一般看到喜歡的主題或者是不怎么熟悉的就會拿來做。到了后期經濟學人看疲了,就開始找Foreign Affairs的文章來讀。
考試時一篇長閱讀60分,作文40分。之前因為執著于讀Foreign Affairs,上面的文章普遍很長,因此看到長閱讀也比較平靜。但是為了把作文寫完,我的閱讀問答題寫的不多,也沒有思考太久。寫到作文時突然發現閱讀分值更高,這時候也已經來不及回去加內容了。最后出分發現,雖然我的作文寫完了,但分數卻比幾個沒寫完的小伙伴低。把卷子寫完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還要看清試卷的分值分布,根據自己的情況調整做題時間。
翻譯基礎
理論方面的書只看了《中式英語之鑒》和《非文學翻譯理論與實踐》。
練習時英到中的翻譯一直用的經濟學人商論,還有取經號上的雙語外刊。中到英前期做的FT,從中文回譯到英文,對比后積累地道的表達。10月開始做環球時報,只找那些有譯文的文章。然后,要表白Eve學姐!十一月把此前的中譯英全部拿來做了一遍,仔細體會了學姐所說的脫殼,復習總結了一個月后發現自己的中譯英不再死貼原文,開始找到了感覺。
卷子發下來之后有一點懵,第一遍看英到中的原文還有很多地方看不懂,各種單詞不認識。只能盡量去理解原文,試著用地道的中文表達出來。中譯英則是花了大概半小時去脫殼,理解它想要表達的意思,再盡可能地用地道的英文去表達。
漢語百科
這科我的備考完全是反面教材。我這幾年沒有看太多歷史社科的書,為了應試只是背了成語和文化常識。于是文盲如我,古詩只記得“清明時節雨紛紛”了,神州飛船也忘了發到幾號。上外出題如此任性,如果只注重應試,那恐怕不是一件好事。
最后我想說一說二戰的問題。去年的我也曾經把二戰想的很恐怖,現在周圍的人還會問我,二戰一定壓力很大很苦吧。但事實是我還沒有來得及感嘆有多不容易,這一年就過去了。我們學校是允許畢業生再租一年寢室的,于是我就和三個二戰的小伙伴住在一起,每天一起出門自習,晚上再一起回來。幾個人一起的好處就是不會這么容易焦慮,每天踏踏實實地學習,睡前想到自己有所收獲,也就不會被焦慮折磨得失眠。專注過好每一天,這一年也就這么結束了。當然,我說這些不是為了鼓勵大家都去二戰。只是如果你想清楚了自己想要什么,還決定要二戰的話,希望你看了我的故事可以少一點擔心,多一點勇氣。如果決定了,去做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