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就聽過《惡之教典》這本書,記得那時好像是首次出了中譯本,中文版改名為《蓮實的教室》,不過這個名字一點也不好聽,還是原名顯得深邃一點。由于當時中文版剛出,裝幀老土,內容據說還有刪減,完全沒有沖動想買來看,而網上能看的只有日文原版,只能暫時放棄閱讀。時間一久,就忘了。沒想到,又激發起閱讀沖動的,會是這本書的真人版電影。
《惡之教典》真人版由三池崇史執導,一貫地風格,有著赤裸的暴力、和橫飛的鮮血。在電影里,你會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一槍打飛了人”。在看這種獵殺型電影時,都會有一種視覺上的愉悅感。在學校的象牙塔里,看著困獸們在有限的時空中掙扎著尋求逃生機會,然后被獵人逐一地、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上都碾壓性地擊敗,這是多么暢快淋漓的感受(如果我是困獸,應該一早就選擇自殺吧)。
對我來說,看小說改編后的電影和電視劇,一定要重新閱讀原著才算完整。因為影視劇在處理角色和情節時往往會放棄很多細節,而正是這些細節才可以讓人物和故事變得更全面和立體。例如《瑯琊榜》,我不明白為什么在電視劇中,太皇太后駕崩時,梅長蘇會哀慟到吐血,“太皇太后”這個人物出場次數屈指可數,梅長蘇也只是提到太皇太后小時候對他很好,但總不至于在聽到死訊之后悲痛到吐血吧?直到看了原著中梅長蘇的回憶,才明白此中原因。原文:......赤焰案最初暴發時,歷經三朝卻從不干預朝政的老太后跣足披發親上武英殿,滿面是淚地要求梁帝將林殊的名字從主犯名單上刪去。對于當時已傷心欲絕的太皇太后而言,保住赤焰軍她已做不到了,但最起碼,她希望至少能保住她年僅十七歲的曾外孫的性命.....看到這段,終于感覺太皇太后的角色立體了,以及慢慢理解了梅長蘇在朝堂上的情感羈絆。(海宴的文字太寡淡,書都讀了三分之一還很難融入故事情景去理解)
同樣地,《惡之教典》在電影中從殺學生情人美彌,到殺全部學生的情景轉換很生硬,不明所以。這一點,小說中交待的很明白,原文中用“藏木于林”這四個字作為蓮實有屠殺思想的轉折點——已經殺了兩個學生,需要藏匿尸體,而藏匿尸體的最好辦法,就是制造一座尸山。“夫藏木于林,人皆視而不見,何則?以其與眾同也。”?
書名是《惡之教典》,但什么是惡?
蓮實有人格缺陷,他無法理解他人的情感,卻有著極高的智商,可以通過長期模仿他人情感狀態從而彌補自身感情缺陷,豐富自己感性機能。蓮實渴望掌控一切,當身邊的事情脫離他的預測范圍,就會通過“殺戮”作為Reset。他依照世俗道德設立了很多界限,并以此威脅他人,但自己作為“國王”卻總在逾矩,如,他威脅久米老師(同性戀)和柴原老師(性騷擾),卻和學生美彌上床以及勾引女老師同事。
設立規矩而逾矩不從,此乃惡一
無論是書中還是電影中,警察的作用都不大。哪怕學生憐花、雄一郎曾經因為早見圭介失蹤尋求警察的幫忙,卻因為警察的懦弱而不了了之。尤其在電影中,當警察幾乎要相信蓮實的一面之詞,讓他回去好好休息時,真是從心中生出一種絕望感。屠殺的過程是愉悅的,但兇手并不需要為這場屠殺承擔后果。即使蓮實被逮捕了,但也留下了伏筆,因為心理疾病和精神問題,以及有著一群為他積極辯護的律師,他很有可能無法判處死刑,而會被送進精神病院,而這,正可能是下一場屠殺游戲的開始。
法不責罪,此乃惡二
蓮實在屠殺學生前,曾說過:“......United we stand, divided we fall……團結而存,分裂而亡......” ,并且,他也設想過,如果所有學生都一起從教學樓分散出逃,他也可能射殺不完全,會有漏網之魚逃過屠殺。可惜,學生們是有著獨立思想的個體,又怎會輕易地團結起來對抗獵人?況且,有著沖突和矛盾,才顯得微渺的愛難能可貴。
書中扭曲的世界觀在貴志祐介平淡地敘述中變得理所當然,以及書中的象征性角色都很有深意,例如兩只烏鴉霧尼和記憶,取名自雅典神話;獵槍的擬人化;蓮實在屠殺時嘮叨的“神的喻意”等等。所謂溫故而知新,希望下次有機會看原版書時,能更深入體會到這些象征性的含義。
因為“藏木于林”而想到“藏尸于尸山”,真是毛骨悚然的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