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本人對韓國電影一直不怎么感冒,更喜歡歐美電影的“直來直去”。了解河正宇是從《恐怖直播》開始的,剛開始對這個電影名字也鄙視了一番,聽起來有點略顯粗糙,還以為是個“網紅”奮斗的故事。但是進入劇情后就一直驚嘆河正宇的表演功力,心情也一直跟著跌宕起伏,最后的撕逼是人性的轉變,難以平靜了好幾天。
因為河正宇,所以對《隧道》這部災難電影充滿了期待,雖然這部電影在細節處理上有不少槽點,但是絲毫不能掩飾電影本身對于人性和社會的諷刺。雖然不想吐槽,但真的想弱弱的吶喊一句:我也想要河正宇那部充電5分鐘,待機幾十天的手機,這如果是廣告營銷絕對吊炸天。
1、
《隧道》是我看過進入節奏最快的災難電影了,不到5分鐘河正宇就已經被困在坍塌的隧道里了。沒有過多的鋪墊直接進入主題,雖然當時的我一臉的懵逼,但河正宇蘇醒后的一句國際罵把將我帶回到現實,原來是我沒跟上節奏。
整部電影說是三分之二都是河正宇自己完成的也不為過,因為電影表現的就是這個被困在隧道中的小人物如何頑強的生存、如何忍受孤獨、用樂觀的信念走到最后的,當然也諷刺了社會的現實和人性的本質。
每個創業者都是困在隧道中的河正宇,或者說每個創業者的心里都有一個《隧道》在崩塌。作為一名互聯網連續創業者,我每天都是在隧道中等待奇跡的出現,希望有一只手能把我從這個充滿未知的洞穴里撈出去,而我能做的并不是試圖在隧道中鑿開一個出口,而是如何保證自己活下去。
創業者是一群封閉切孤獨的動物,經常會在自己的隧道里迷失方向,但他們卻偽裝自己很樂觀,每天都期待被某些人從隧道中救出,哪怕遙遙無期。敢于創業的人都有一顆自負的心,認為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但經歷了才知道自己只是這個隧道中最孤獨無助的受難者。
2、
當河正宇在隧道中發現還有另外一位幸存者時,不假思索的施以援手。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寄托感,在承受孤獨的時候人一定會希望找到和自己相同屬性的生物來陪伴,話題相投的人最好,次之的話是個人就可以,再不行狗也可以對付,最起碼是個活物。
這種寄托感在創業者群體中更是體現到極致,創業者的孤獨他人很難理解,所以近兩年有很多創業者社群抓住了這個痛點,發展極其迅速。我也經常會參加一些本地的創業者線下活動,而我最真實的心理活動就是要找比我還苦逼的人刷刷存在感。
當相同屬性的人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就會產生化學反應,有如河正宇當時的表現,創業者每個人都樂于助人,不圖回報,終于找到可以體現自己價值的方向了,每個人都爭當救世主。
如果聽說某某的項目失敗了,頓時心里咯噔一下,心想會不會自己哪天也特么玩完了呢?這種孤獨感不受環境的影響,而是內心。
3、
“電車難題”是辯論中常見的選題,題目是有個瘋子用繩子將五個無辜的市民綁到電車軌道上,而你開著一輛剎車失靈的電車行駛,馬上就要碾過這五個無辜市民的時候,很幸運前方有個岔道口,只需要拉動扳手就可以更換軌道,但不幸的是另一個軌道上綁著另外一位無辜的市民,你會如何選擇?
電車難題是《隧道》中出現最多的矛盾點了,從救援隊長要求除雪車開始,再到有了第一位因為救援而犧牲的救援隊員,每個人的心里都開著一輛電車。繼續救援可能會出現更多的傷亡,如果不救就是損失了一條人命的情況下,如果是你會如何選擇?
創業的過程同樣是在開電車,每個決策都不是最完美的,甚至每天都在上演著不同的電車難題。我曾經很自信的認為,自己的抉擇一定是正確的,但我們沒有選擇過另外一個方向,又有什么資格去說自己是正確的呢?可能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到底是碾壓死五個人還是一個人。
如果五個人和另外一個人都是陌生人,那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碾過那一個人,在創業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的為做過的錯事付出代價,讓風險和威脅最小化也是一種能力和責任。
但是如果這另外一個人是某個親人或朋友,我一定會碾過那五個陌生人,哪怕是下半輩子被唾沫星子淹死,在沒有足夠時間思考的情況下,人的本性就會幫助你作出決定。
創業是個孤獨的旅程,創業者是這個孤獨旅程中孤獨的旅人
強大的內心才能支撐著我們走到終點
不要害怕挫折和失敗,因為在以后的日子里失敗還多著呢
我是一個產品汪、連續創業狗,如果你覺得本文有點意思,請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