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篇到第七篇一氣看下來的童鞋可能會覺著奇怪,王陽明不是立了許多近乎于奇葩的戰功,怎么不寫個《武穆遺書》之類的兵法傳世呢?很沒有實戰性嘛。到底心學該怎么用在商場實戰嘛。其實,在王陽明看來,所謂萬法歸一,只要立定世界觀,掌握方法論,自然一通百通。心學用到沙場上,還是商場上,是用來學木匠,還是用來養母豬,其實玩法沒有太大的分別。既然如此,何必再專門寫個兵法、商法、養豬大全啥的。
不過,既然是說商道,這一系列的收尾,我們不妨更深入地切入商道一回。現在應該是蠻多人開始習用商業模式畫布了。別說沒見過,自己百度哦。商業模式畫布分為九個要素,分別是用戶細分、價值主張、渠道通路、用戶關系、收入來源、核心資源、關鍵業務、重要合作、成本結構。這其中可以梳理出現代企業的四大塊項:用戶、產品/服務、支撐體系和財務能力。那么看圖可知,整個商業模式的基點有三個,價值觀、產品、客戶,其中價值觀是內核,但是商業模式實的部分,卻是落在用戶和產品上頭。這里就出現了一個爭議之處了,到底是要從產品出發,還是從用戶出發。
從當下流行的互聯網思維“獨孤九劍”中,出發點就是用戶思維,理由是互聯網的存在使得市場競爭更為充分,市場由廠商主導轉變為消費者主導。因此必須從市場定位、產品研發,生產銷售乃至售后服務整個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建立起“以用戶為中心”的企業文化,不能只是理解用戶,而是要深度理解用戶,商業價值必須要建立在用戶價值之上。小米和羅輯思維的社群經濟就是例證。
但是另一種聲音同樣不絕于耳,就是產品為王。因為產品這東西是操之在我,用戶需求如弱水三千,我呢,只取一瓢飲,貪多嚼不爛。操作面上,精益創業就主張,先在市場中投入一個極簡的原型產品,然后通過不斷的測試、學習和搜集有價值的用戶反饋,對產品進行快速迭代優化,以期適應市場。在認準方向的基礎上,用最快的速度開發出核心功能,盡快發布。可見,這一套拳法是以產品優化為時間序和中心點,而不指望一步到位滿足用戶需求。產品為王,大家估計都會拿出蘋果為例證,蘋果系統就是封閉,蘋果就是饑餓行銷,產品夠屌還不是天下第一?
那么這個爭議,如果以心學的角度來看,可以生發出另外一種思路。用戶是他者,而產品是物,在心學看來,都不是本源所在。王陽明說過一句話:“今之論性者,紛紛異同。皆是說性,非見性也。見性者無異同之可言矣。”現在探討本性的人,都爭論著異同。他們全在說本性,而并非去洞見本性。而對真正能洞見本性的人來說,它還是他,精微還是廣大,根本無異同可言,追根溯源,借用佛教的一句話,無非是明心見性。
從用戶角度來說,孔子主張“性相近”,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從致良知的角度推己及人,則無有不中,商道從這個角度破題,“如示諸掌乎”,就很容易把握了。我們反過來以蘋果為例。喬布斯敢于用產品引領客戶,為什么?因為作為一個完美主義者,他念茲在茲地把產品雕琢和體驗推向極致,既然產品能夠滿足他這樣一個極致人物的極致要求,那么如何不能滿足萬千用戶的需求,如何不能讓用戶尖叫?相反,諾基亞將功能機做到極致,為什么就玩不轉?諾基亞也是玩兒了命做產品,為什么就玩不轉了?很簡單,你看看諾基亞當時那撥高管如今有幾個還在用功能機的?既然連自己都說NO,那么還要指望用戶怎樣?
反過來說,產品也未必便要看做是某一物件。王陽明說:“良知即是《易》,‘其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此知如何捉摸得?見得透時便是圣人。”道這個東西,說起來感覺有些虛無縹緲難以把握捉摸?但是像圣人一樣把良知、人性、天道理解透了,其實無處不是道。我們照樣反著來,以小米來說,他是在做手機嗎?只是因為在當下的點上,正是智能機即將憑籍移動互聯一統天下的機緣點上,如果換一個時間點,其實又有其他的產品選擇。小米開發手機之外的系列產品,很多人抨擊是忘了初心不夠極致,其實小米的極致指的是將社群經濟玩到極致,將產品的前期介入體驗做到極致啊!這個才叫做以心馭物,以物證理。反過來說羅輯思維,同樣是那一票粉絲,為什么賣書賣得好,賣錘子1代賣仆街了?因為小米的社群本身是以物以行入道,而羅輯思維社群本身是以知以理入道。書,其實并非是物,而是知、理的載體,自然是順水推舟;而手機,反而是物不對理,等于要重構社群,如逆水行舟,事倍功半。上文所謂“惟變所適”,不是說要把產品變來變去,而是說要根據主客觀情形的變化,選擇相應的路子。
所以,王陽明強調:“夫人心本神,本自變動周流,本能開物成務,所以蔽累之者,只是利害毀譽兩端。如果我心不動,以順萬物之自然,只是觸機神應,就能夠發揮良知妙用。”因此,在商業模式構建過程中,從哪個點開始布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摒棄一些物欲、私欲、雜欲的小算盤小聰明,用心體認相關各方的合理利益和心態,尋找到其中交集所在,以及事物運行的客觀規律,自然能把事情做得完美起來。
在這方面,王陽明特別告誡:“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無纖介染著,只是一無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先圣人許多好處,也只是無我而已。無我自能謙,謙者眾善之基,傲者從惡之魁。”傲是什么,就是主觀主義以我為尊。人心原本是天理,天理精明純凈,與天地的客觀真理相通,天人合一,無非就是一個“無我”的境界。胸中千萬不可“有我”,“有我”就是過于執著于自己在某些情境下的所思所得,而罔顧外在因素其實是如江海潮涌一般在不間斷地發生各種改變的。因此,“無我”自然就會謙謹,從善如流,而自傲、執念則是是一切惡的源泉。
那么回到商業模式畫布上,實際上,我們不能單單把畫布看做9個點,而應當看做五個閉環或者說體系。第一個環由用戶細分、價值主張、渠道通路、用戶關系組成,這是一個營銷閉環;第二個環由價值主張、核心資源、關鍵業務、重要合作,這是一個運營閉環;第三環是用戶細分、價值主張、渠道通路、用戶關系加上收入來源,是一個價值實現環;第四個環是價值主張、核心資源、關鍵業務、重要合作加上成本結構,形成一個價值創造環;最后一個環則是九九歸一的商業模式生態圈。從這樣一個角度,商業模式畫布就立體起來,明晰了各個商業要素的對應關系和關聯影響。
那么,怎么讓商業模式活起來,最關鍵處就是居中的價值主張。價值主張該當如何?讓我們再回到王陽明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致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