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中元寒衣節,花開花謝幾度秋。
東海年年添新水,西山片片起白云。
林中哪找千年樹,世上難尋百歲人。
日月山河依然在,不見堂前老母親 !
? ? ? ? ? ? ? ? ? ? ——題記
走進農歷十月,就遇見了我們中國傳統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寒衣節 ,寒衣節是人們寄托 哀思和感恩的日子,和清明節、中元節并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而寒衣節與另兩個鬼節不同的是,除了為逝去的親人焚燒紙錢外,因寒冬已來臨,所以還要焚燒冥衣,為遠在天堂的親人遮擋風霜雨雪。
十月,寒風吹起,嗚咽悲泣,冷雨霏霏,凄凄迷離,風里雨里,寄托著活著的人,對已故的親人多少無休無止的哀思和深深徹骨的懷念 !
世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 !
母親,這個最溫暖最能觸人心弦的詞眼,讓多少人寫盡了深情,母親,是這個世上 唯一一個讓我們可以不顧一切 ,可以不顧慮任何角色、形象 ,把最真實的自己還原在她面前的一個人 ,在她的面前,我們永遠都是那個長不大的孩子 。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 ……世上只有媽媽好,沒媽的孩子像根草…… ”,兒時最愛吟唱的這首兒歌 ,從未細品曲中意,而今再回眸,才 知自己已成了曲中那棵再也沒有媽媽呵護的小草了!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每每想起蘇軾先生的這首斷腸詞,我總會思念如洪,淚水潸然……
母親,離開我們已經五年多了,五年,一千八百多個日日夜夜 ,在這五年多的日子里,流淌著我們多少午夜夢回的淚水,記載著我們多少無法訴說的心痛 !
忘不掉的過去,揮不去的曾經,淚眼朦朧中,恍如回到過去 ……
我的母親,是具有中國傳統美德的女子,溫婉嫻淑、任勞任怨,更是大氣淡定、堅韌剛強。在以前那個物質匱乏、缺吃少穿的艱苦年代,母親和父親一路領著我們姊妹六人,度過了那段艱辛貧窮卻溫暖快樂的歲月 。
苦盡甘來時,少言寡語、吃苦受累的母親,卻撇下父親和我們,撒手人寰 ,怎不叫人傷心欲絕、痛斷肝腸 !
五年前的那個三月,我們接到父親的電話,趕回家中,母親已緊閉雙眼,不能言語,似乎也沒了意識,任憑我們怎么呼喚,怎么哭喊,母親也不能開口再應我們一聲了 ……
第二天中午,在我舅舅“妹妹、妹妹”的呼喚聲中,我清晰地看到母親緊閉的雙眼,竟流下了淚水 ……
母親啊,女兒知道,雖然您已不能再言語,但您的心中有多少的不舍、多少的放不下、多少的囑咐想和我們說 !又有多少的話語,想和您的老哥再敘敘,敘敘以前你們和我的姥姥娘仨,是怎樣相依為命度過那個炮火連天、兵荒馬亂的戰爭年代 ……
可您終是什么都沒說,靜靜的走了 ……
母親,我一生吃苦耐勞、疼愛兒女的老母親啊 ,您走了,女兒的心碎了、碎了……
多盼望能有一座通往天堂的電梯,那樣,女兒就會不顧一切的去看您,母親,女兒想您、想您啊……
上蒼啊,您神奇有力的大手,為什么也挽不住人世間的生離死別,任活著的親人撕心裂肺、淚流成河,卻也只能眼睜睜的看那一抔黃土,從此天上人間 ……
此后,四季輪回、古道長亭,再也找尋不見母親慈祥親切的笑容,她那瘦削圣潔的身影,只能永遠活在我們的記憶里 !多少個夜深人靜時,任思念成殤,淚落如雨,任綿綿哀思如藤瘋長,漫過寂寂長夜,漫過渺渺天際……
自從母親走后,雖然父親還健在,但我們總覺已沒有了家,沒有了開心的理由,曾經的歡聲笑語已悄悄遠去!
曾讀過一首詩歌,深深的觸動著靈魂: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
蒲公英種子從遠方飄回,聚成傘的模樣
太陽從西邊升起,落向東方
子彈退回槍膛
運動員回到起跑線上
我交回錄取通知書,忘了十年寒窗
廚房里飄來飯菜的香
你把我的卷子簽好名字
幫我把書包背上
你還在我身旁 ”……
母親啊,我多想能回到小時候 ,天天都拉著您的手 ;
多想再看到每次周末我回家時,您那歡喜幸福的臉龐和我離開家時,您站在老屋后面那不舍留戀的目光 ;
多想您還在我身旁,還在我身旁,可是您已不在我身旁,多想多想……可時光已不能倒流 !
人生百善孝為先。
孝,是善和愛的詮釋;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
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 。
叫一聲爸媽有人應,是多么幸福開心的事 !
愿天下子女,趁父母還在,好好的疼愛他們,好好的孝順他們,人老如童,好好的哄哄他們,千萬不要留下“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的痛心遺憾!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 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
母親,秋已遠冬已至,愿您保重加衣,天上人間,共安好 !
一剪寒梅,原名,衡寒梅,江蘇省邳州市人,一個安靜行走在靈魂深處那片梅園的小女子。期盼在暮年時,能擁有一處落滿梅花的籬笆小院,伴一張素琴,一本閑書,半壺月光,依舊長發齊腰,朝撿花瓣暮煮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