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爽 ? ? ? ? ?圖|網絡
作者:梁爽,文如其名,公眾號:哪梁爽哪喜慶(ID:zheliangshuang)
微博:@梁爽笑抽筋了
01
雙黃連再苦,苦得過被催婚的中國未婚女性嗎?
過完春節,我的一個漂亮女友在她30歲“大限”之前,被父母親戚的高壓催婚催得三觀異位。
當她居然問我“介紹人說我眼光太高,父母勸我降低標準,你說我是不是應該放寬擇偶條件早日結婚”時,我立即領教到了三人成虎的巨大威力。
在全民催婚浪潮中,要保持內心不受外界干擾絕非易事。
我這女友是那種漂亮到去參加綜藝節目現場錄制,被攝像機掃到都要駐足停留幾秒的美女。
她的日常里處處埋著“就算一個人也要好好過日子”的伏筆,學法語、跳芭蕾、做烘培、看畫展、愛登山,解鎖人生新技能的腳步從未停下。
怎么?連她都快淪陷了嗎?我忍不住高舉反對牌:
親,明知催婚的人催促完也就散落在天涯了,你婚姻不幸福能找他們索賠嗎?明知對方連基本的標準都達不到還急忙領證,你當真信奉“短痛不如長痛”呢?
寫在配偶欄里的那個人,是你孩子基因的另一半提供者,是培育孩子的親情供應鏈,是以后在你病危通知單上決定你生死的簽字人,再怎么慎重都不為過。哪能隨隨便便就往民政局領人吶?
再說攻擊未婚女性眼光高的問題,好像不幸福都是咎由自取罪有應得一樣,我們可從來沒有聽過哪個已婚女性因為嫁給條件太好的男人而被奚落,怎么到未婚女性身上,連守住擇偶底線都是錯?
我的女友像是突然回神過來一樣,對呀,結婚這回事,委屈也求不了全啊。
02
被催婚,簡直就是降低未婚女性生活品質的罪魁禍首。
“只要紅包,不要嘮叨“的祥和春節早已與你無關,現在就連“只想安靜,別提相親”的日常生活已成奢望。
我發現身邊催婚受體們主要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被催婚催得心慌。
在別人的催婚說辭聲中,內心完成了一輪又一輪自我貶值的A輪撤資,仿佛錯過結婚黃金期,自己就真變成嫁不出去的邊角余料。
自己鏡頭里對大齡未婚且生活不幸的女人當作唯一的特寫,反正父母肯定是為自己好,或者只想讓別人消停一些,于是稀里糊涂地選擇結婚。
我有一個同學就是,在她媽的催促中覺得自己再不結婚就沒人要了,她和相親男在雙方父母撮合下閃婚,倆人認識不足三個月,就于當年的情人節領證,原計劃勞動節擺酒,結果婚后各種看不慣,還沒到喜宴就分手。
父母不敢想象你將來的孤獨終老,希望你能有個圓滿人生,把子女成家視為心結的釋放,可那都是建立在婚姻圓滿的假設上,如果上對花轎嫁錯郎,父母的美好心愿也只是單方面的一廂情愿。
第二種是被催婚催得逆反。
受夠了小區里的公狗母狗配對成功,父母的催婚火會燒到自己身上來,受夠了過年或者家庭聚會之前,還得頭腦風暴想著被催婚是的應對話術。
我就聽其中一個朋友如是抱怨過,要是被婚姻幸福的過來人催婚至少有點說服力,可是她自己昨天還來哭訴她老公這不好那不好,推導出男人沒一個好東西的結論后,今天見面就若無其事問我為什么還不去找個男人嫁了。
天哪,她是得了失憶癥嗎?一邊加油添醋地贊美婚姻,一邊又對婚后的傷害和內耗選擇性失明,還敢再自相矛盾一點嗎?
我身邊許多女友本來也不排斥婚姻,可是鋪天蓋地的催婚,讓她們對催婚人心懷敵意,刻意回避相親對象,所有對催婚的反感讓她們遷怒于婚姻甚至愛情本身,于是恐懼婚姻、累覺不愛。
因為害怕被傷害,反過來先發制人,穿上盔甲。
她們對催婚的逆反心理強烈蓋過自己真實的情感需求,本來開放式的雷達全部關停,別人有心撮合也無從下手,因噎廢食反而錯失良機。
03
在我們的社會上,有很多人堅信婚姻是人生唯一體面的出路,他們不能把晚婚不婚作為一種正常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現象來看待,甚至把它們視為缺陷來糾偏。
首先,每個人都有永遠單身的權利;再說,結婚不一定比單身好,無數所謂過來人都驗證了這條真理,優質的單身比劣質的婚姻強出若干個數量級。
每個人的婚姻質量都參差不齊,如果硬要歸納出一條幸福比較鏈來,我覺得:婚姻幸福者≥單身幸福者>單身不幸者>婚姻不幸者,所以對于婚姻或單身,都沒有刻意美化或丑化的必要。
無論別人催不催,你都別被“催”毀,繼續不卑不亢地看待愛與婚姻,降低別人催婚的敏感度,正視真正的情感需求,遵循內心的節奏,去對待這所謂的人生大事。
別人催不催婚是別人的事,而你結不結婚是自己的事。
自己不是行走的廣告牌,身上盡是展示別人的意志,自己也不是人肉示威板,泯頑不靈到拒絕任何和解。
以前某時,看到在廣場上的人們玩一個游戲,人們先是故作鎮定地繞圈散步,突然有個發號施令的人喊出一個數字,比如喊“2”,則兩個人抱在一起,若說“4”,則四個人圍在一塊,落單者面臨淘汰,廣場上引發騷動。
這時有個女人不管你喊哪個數字都氣定神閑、怡然自得,因為她知道,她只是路過,她才不陪廣場上的人們玩這種蠢游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