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梁樹麗
我們常常認為童書的作用只存在于有趣的故事。我們給孩子們讀童無非就是想用這些有趣故事來吸引孩子愛上讀書,幫助他們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但實際上這是對閱讀一種極大的誤解和貶低。
我們不妨認真看一下這本書的封面,我們就會發現親子閱讀的的最大價值在于通過大人和孩子的互相朗讀,幫助大人和孩子交流溝通,幫助大人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關系,豐富彼此的自我認知,學會理解他人,理解世界。
所以童書里不只有故事,更蘊含了很多教育學的哲理,讀童書不只是為了識字、閱讀和寫作,更重要的是這是精神活動和文化活動,是在讀的過程中重新看見并理解自己和孩子,帶領孩子一起,從無意識到有意識,開始自我認知、自我超越之旅。
《童書里的教育學》這本書就是借助童書的力量,為兒童點一盞閱讀的燈,也照亮他們成長的路,讓我們更懂得自己的身份和定位。
故事的教育作用有哪些?
運用故事幫助孩子辯識情緒——開心,生氣,哭泣……
運用故事替代說教——小刺猬不刷牙真臭啊!是的,但你的牙就很香。
運用故事替代訓斥——他太無禮了!
運用故事表達期望——最后的這天晚上,我一直看著遠方,等著你的出現。
我很慶幸自己在親子閱讀的過程中我沒有偏離方向。在兒子小的時候我選擇繪本閱讀,而且每次閱讀前我都會有針對性挑選適合引領他的書來讀。比如兒子有段時間非常任性,那么我們選讀《有個性的羊》,告訴他所謂的個性不是因為你喜歡,而是你選擇的個性存在應該讓大家接受你才會喜歡。我們還讀了《后媽也可愛》,這應該是兒子最早接觸辯證思維的一本書,正因為兒子從小讀書多,現在的他做事做選擇非常有方向。
當然這本書中用了14個故事來解讀我們怎么辦,在這14個故事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有3個,當然我的選擇也是基于我的雙重身份,而是老師更是家長,我總是想找出更多重合的部分。
第一個故事是日本繪本作家高畠(tian)那生的《一根香蕉掉下來》,這個故事滿足了我對教育的理解和期許,讓我更加理解教育。
教育是什么?作為帶領者的我們總是有預期目標,但在朝著目標行進的過程中,實際的狀況和結果往往會與預期的有很大的出入。有的孩子因為你的帶領收獲滿滿,像肚子吃得鼓鼓的猴子;有的孩子從頭跌跌撞撞,一無所獲,甚至飽受煎熬,像那一只不停摔跤的兔子;有的孩子在這段旅程中出乎意料地領悟到了預設之外的東西,像一路馱著香蕉皮的鱷魚。所以面對教育過程中的各種不確定因素,我們應該保持開放的心態,無論出現什么狀況,都要彼此支持,彼此合作,接受這所有的意外,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第二個故事是《小豬變形記》,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孩子早戀了怎么辦,這也是非常困擾我們老師和家長的一個困局。
我們常說“人為悅己者容”那么喜歡一個人是不是非得放棄自己,做對方喜歡的事情,變成對方喜歡的模樣呢?其實并不是,喜歡一個人就是努力讓自己變成更好的樣子,讓自己變成值得讓別人喜歡的樣子。
第三個故事就是關于溝通的書《我要大蜥蜴》。這個故事和《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肯說》那本書有相通之處,不過我更喜歡這個繪本書。我非常贊同佐佐木正美先生的話,他說:“大人現在不聽孩子的話,孩子以后就不會聽大人的話”,在兒童時期大人不應該忽視孩子的感受,無視孩子的期待和希望,否則我們就不能給孩子足夠多的安全感和信任。
所以我建議大家都要讀一讀《我要大蜥蜴》這本書,這絕對是一本教科書級的溝通指南。
讀完這本書之后,我最大的感觸是作者徐莉一定讀過《正面管教》這本書,因為書中的很多觀點借用的正是《正面管教》中的和善而堅定,幫助孩子找到歸屬感和重要性;還有關于懲罰造成的4R負面效果等。
Resentment 憤恨
Revenge 報復
Rebellion反叛
Retreat 退縮
當然對于我來說,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的思維,我們總要學會去挖掘一些我們不知道甚至不清楚的東西,就如讀書,我們的注意力在讀上,我們很少去思考故事背后更深一層的存在,我們更少會借力故事去做教育,所以讀完這本書我們能做出一些常識性的改變,我覺得這本書就有了意義。
從童書中尋找教育學,這本身就是最有意義的思維轉換。
只要讀就會成長!
感恩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