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4日,武志紅在羅胖的“得到”app上線專欄《武志紅的心理學課——擁有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至7月19日,該專欄已有66277人訂閱,而該專欄的可以免費試讀的發刊詞,有125368人讀過,將近53%的轉化率,13189123元人民幣的銷售額。武志紅和羅胖,真的成功把“心理學”做成了一筆大生意。?
武志紅和羅胖,并不是成功把“心理學”做成一筆大生意的“革命先鋒”,但能像他們這樣在短時間獲得如此大的銷售額的,應該不多。
武志紅在該專欄的發刊詞中寫道:
一個人的生命,終究是為了活出自己。
一旦你活出了自己,你會發現,你對外界的善惡感知,其實源自內在的善惡;你所看到的外界的黑暗與光明,其實是源自你內在的黑暗與光明。
在新浪微博上的該文的另一個版本中,因為我的導師遲毓凱老師順嘴說了句:最好先掙錢再做自己,結果被被武志紅先生定性為是“猥瑣發育”。
我想了下,倘若羅胖的得到只是分給武志紅先生銷售額的40%,那也是五百多萬的收入啊(而且說不定一年下來銷售額可以達到兩千萬左右,那就是八百萬的年收入了,單納稅錢都可以在五線城市買一套房子),這相對于開局已經買齊了全部裝備,哪里還需要“猥瑣發育”?
更厲害的,武先生預計:一年不行,我們就花三年。三年也不可能走完,因為這是一條長路,但我全心來和大家一起來走,一起來看看這條路上的規律和障礙。
也就是說,接下來三年,一個一開始就買齊了所有裝備的人,要帶著幾萬個需要“猥瑣發育”的訂閱者一起“成為你自己”,想想也是個驚人創舉。
換另外一個角度思考,本來這些訂閱者是眾多心理咨詢師的潛在客戶,他們如果找心理咨詢師做心理咨詢,一次如果按400元人民幣算的話,或許一年下來要花上幾千元,還不一樣有什么好的效果。而現在他們只花199元,就可以“活出自己”了,實在太劃算了。這簡直就是功德無量的一件事情啊。
你也別說武先生搶了別的心理咨詢師的生意,你得這么想,他們讀了武先生的文章,有了開悟,說不定更會主動去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然后眾多心理咨詢師忙著“接客”,這已經不是雙贏了,這是多贏啊。
剛好最近在看榮格的經典著作之一《未發現的自我》,在榮格的這本書中,還真可以找到不少理論支撐。
例如,開篇榮格就談到:
絕大多數人,會把“自我的知識”與他們的個性特征混為一談。任何一個完全具有自我意識的人都以為他理所當然地了解自己。然而,自我只了解其本身的內涵,它對無意識及其內部與含義茫然無知。人們通常總是習慣于按照社會環境中一般人了解自己的尺度,而不是按照大多隱藏在他們之外的精神事實,來衡量他們的自我知識。
榮格認為,個人的精神屬于統計法制之中的一個例外,幸福和滿足,靈魂的均衡和生命的意義,這一切只能由個人而不是由國家之類的事物來體驗。
那么,人為什么會產生心理問題呢?
榮格認為,沒有意識就沒有問題。而自我是意識中的一個客體,但自我的內容本身充滿了能量時,自我感才會產生。而當一系列自我內容與另一系列同樣強度的心理內容并列出現時,人就會產生自我沖突,于是心理問題就產生了。
榮格認為,在治療心理疾病時,不能局限于就病治病,而是應寄希望于對整個人格的治療。
榮格在書中舉了這么個例子來說明:
有這么一個聰明的年輕人,他聲稱自己的病沒有被治愈,雖然按照科學的判斷他早應該被治愈。經過了解,榮格發現他經常在旅游勝地過冬天,于是榮格就問他誰給他這些度假的錢。結果這個年輕人說,是一個很愛他的窮苦教師,她拼命節衣縮食,以便供他玩樂。榮格說,這個年輕人的缺乏良心正是他神經癥的病因,他的根本錯誤在于他的道德態度。而這個年輕人聽完榮格的解釋,根本不愿意承認自己內心存在著任何沖突,因為他的情婦是出于自愿給他錢的。
咦,那么,這個聰明的年輕人,究竟是已經活出了自己,還是沒有活出自己?如果他已經活出自己,那他怎么還會有神經癥呢?
我又想到了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我估計有不少該劇的忠實觀眾都會評價女主角羅子君,她做了十年家庭主婦,把自我都給弄丟了,要不也不會落得離婚的下場。
是的,在劇中,羅子君低三下四地求丈夫陳俊生不要和她離婚,陳俊生問她,你覺得生活的意義是什么,你活著,你想要做什么。羅子君說,我的生活意義,不是你賦予我的嗎?能說出這種話的人,看起來似乎真的把自我給弄丟了。
可是到了唐晶安慰她幫她分析問題時,她卻會反唇相譏,你自己的問題解決了嗎,到底誰病入膏肓。而在賀涵受托照顧她安慰她的時候,她也會說,你那些心靈雞湯,我不想聽了。
羅子君其實活得一直很自我,自我到,她和陳俊生在一起那么久了,她卻連陳俊生一直過著什么樣的生活,每天上下班都做些什么都不知道。
所以啊,活出自我真的有那么神奇的魔力嗎?還是說,賺到了大錢才能活得精彩呢?依我看,都未必。
活出自我,可能會變成了活得太自我,賺大錢也可能會變成眼里只有錢。人并不是只有活出自我這點追求,自己手頭寬裕一點,才會更有自己說了算的權利。
啰啰嗦嗦一大段,簡而言之,武先生和羅胖賺大發了,但“活出自我”,真的只是個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