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最近,一直在想倒計時的事情。昨天下班回家的路上,驚覺離結束手上的工作居然只剩不到三個月時間,刨去中秋國慶和周末,大概可能也許還剩個50多個工作日吧,突然很想用怎樣一個儀式感來期待這件事情。
? ? ? 從大學畢業后陰錯陽差入行,到拿著微薄的工資、干著最瑣碎的事,我居然也一干就是八九年,無比慶幸的是,沖勁還在,對自己的高標準、嚴要求還在,并沒有被同化或是帶偏,反而磨礪出了如今最引以為傲的三把板斧:觀察與思考、公文寫作和只要有用就一直踐行的行動力。
? ? ? 然后,終于到了崩不住的那一刻,毅然決然的離職,放棄即將唾手可得的升職、放棄了幾年后突然有所上升的職業發展空間,卻也像之前那幫和我前后腳離職的小伙伴一樣,離開了就從沒后悔過、行業前景再好也沒再想回去過。
? ? ? 離開后也不算徹底轉行,而是走了另一條與之有關聯的專業化道路。幾年下來,卻發現并不如我想。我不想改變世界、卻也不想被這世界改變,想起求學階段,某位同學對我的評價“出淤泥而不染”,當時只想翻白眼,覺得“好笑”“至于嗎”,現在卻感慨,有些東西,真的是刻在骨子里。雖然目前,還不確定自己這次離職后想干什么、會去哪里,卻十分肯定自己不想干什么、不會去哪里。
? ? ? 總的說來,似乎十幾年工作下來,我給人最深的映像就是“筆桿子”,但只有我自己知道,作為一名從沒深究過語法、高中起就沒再聽語文課的理科生,所有的寫作功底,全是源自我對工作的投入、主動和責任感。白天沒空寫可以晚上寫、周末寫;別人寫完就算交差、我卻肯反復的斟字酌句般鉆研和修改。只是,大多時候不配擁有姓名,尤其是近幾年。我想,這也是為什么下定決心手上的工作結束后,一定要再次離職,甚至跨行發展的原因吧。正如題目所說,心隨意走,我想寫我真正想寫的東西、做我真正想做的事情。
? ? ? 今日的碎碎念就到此結束吧。
? ? ? (邊想邊手機純手打、耗時半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