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就像一串長長的佛珠上的珠子,反反復復地數(shù)著,每一次都有不同的遇見、不同的歡喜,不同的領(lǐng)悟。所有的遇見都剛剛好,正是在最美的時刻;所有的歡喜都那么真切,它是心海里溢出的浪花,晶瑩剔透得好似珍珠;所有的領(lǐng)悟不早也不遲,像極了這入夏以來的每一場大雨,剛好落在沉悶到極致的炎熱的午后。
朋友在日志中寫到“美的部分留下,不美的情節(jié)略去。即便暗的情緒,也要試圖提純出它的纖纖美意。于人是厚待,于已是慈悲。”。陽明先生說:“其于富貴、貧賤、得喪、愛憎之相值,若飄風浮靄之往來變化于太虛,而太虛之體,固常廓然其無礙也。”生活的本來面目就是這樣的,無所謂美也無所謂丑,無所謂喜也無所謂悲,無所謂愛也無所謂憎,關(guān)鍵在于經(jīng)歷了這萬千的紛繁驚擾之后,我們的內(nèi)心是否還珍藏著一顆尚善尚美的慈悲心。當你因愛而喜的時候,就莫去問對方的疏忽或辜負,甚或是傷害和背叛,想想曾經(jīng)以及正享的快樂和美麗,若相合就珍惜,若相離就放手,回首再看曾經(jīng)的風與雪,再看當下的雨和月,何處不是艷陽高照,風月正好呢?當你因恨而悲的時候,就莫去算各自的對與錯,甚或得與失,無論現(xiàn)在丟失的是什么,你認真數(shù)一數(shù)心底那歲月為你凝結(jié)的珍珠,永遠都是你獲得的遠比失去的多,留一份憐憫在心底,心疼自己,也試著心疼別人,看看當你放過別人的錯,也放過自己的憾之后,何處不是水云天,又何處不是桃花源呢?把自己心底那份對美的喜愛、對美的呵護、對美的享受結(jié)一面明鏡,照照他人,照照自己,照照這美好的世界,心將永遠地都是那樣的廓然而無礙。
我們的生活與希望總是相違背的,就像在河的兩岸,永遠隔著一江水。從此岸望彼岸,從彼岸望此岸,每一次凝望都是一個故事,每一次凝望都充滿了難言的悲歡離合。踏著歲月的車,當你有意或無意地在一個地方停歇下來,你看到的到底是對岸的依然美麗的風景,還是那顆歷經(jīng)滄桑之后滿布了觸目傷痕的心呢?其實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現(xiàn)在能否以一份感恩或者感悟的心在活著,在走向?qū)で笊婆c美的旅程。在《在追風箏的人》中,故事里的每個人都在不懈追求著一顆善與美的心。可憐的哈桑為了守護阿米爾,不論身份多卑微、身體多弱小、內(nèi)心多恐懼、未來將要面臨多大的災難,都要拿起手里的那柄彈弓瞄準眼前的敵人;在無論要經(jīng)受住多大的傷害,甚至是阿米爾的背棄,都要用盡力氣守護一份只屬于阿米爾一個人的榮耀;多年后,又是因為為了守護早已被阿米爾丟棄的家園,在種族清洗中丟失了自己的生命。糾結(jié)的阿米爾的父親為了愛自己的兩個兒子,在十幾年的煎熬中苦苦掙扎,僅僅只是想把哈桑留在身邊,給予阿米爾一個堅毅而勇敢的自己,雖然最終還是愧對了哈桑,卻在生命的最后一程里,給予了阿米爾最后的愛,留一份愛與幸福守護著阿米爾,也守護著自己最后一份生命的尊嚴。懦弱的阿米爾則是故事中丟失最多卻獲得最多的人,為了內(nèi)心底那份可憐的自私,他把勇氣丟了,把哈桑丟了,把父親的希望丟了,最終把心里那份最珍貴的善良與快樂也丟了,十幾年來活在沉重的自責與罪惡感中,直至到拉辛重新燃起他內(nèi)心底的勇氣,他才開始邁開腳步,向承續(xù)了哈桑所有的愛與美的索拉博奔去,哪怕因此他將付出的是自己的鮮血與生命,最終在索拉博慢慢敞開的胸懷里尋回了曾經(jīng)丟失的一切。故事里的每個人都在為了追逐心里的風箏,在辨別風的方向,測量風箏飛遠的距離后,用盡一切的力量朝著風箏所在的地方奔去,不論最后的結(jié)局是什么,只要靈魂在追逐中能最終完成愛的洗禮,獲得這世界最珍貴的善與美。而這樣,就足夠的多了。
我們的生命永遠都是兩個相違背的獨立體合成的。無論是生活與希望,無論是我們的善與罪,愛與恨,悲與喜……,都像是在河的兩岸,中間隔著一江水,能夠測量這江的寬度的,不是我們的財富,不是我們的地位,不是我們的成就,不是我們的知識,也不是我們的能力,只有我們的心,一顆尚善尚美的心。只有這樣的一顆心,才能賦予我們以渡江的力量和勇氣。最終,或許我們能到達彼岸,自由恣意地融入那片美麗如畫的風景;也或許,我們將墜入河底,可那又如何呢?用那滾滾江水洗凈我們心中的一切污漬,換得一顆最真最美的心,這世間有什么會比這更珍貴更愜意呢?
窗外的夜?jié)u漸黑了。當你驅(qū)車或趨步駛向遠方,別忘了開一盞明燈,為自己照亮前路,也為別人送去光明和溫暖。讓自己永存一顆尚善尚美的心,你可以讓自己像風箏一樣,飛過那一江水,在彼岸更廓然的天空中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