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是晉懷帝司馬熾的年號,永嘉,永遠美好、吉祥、幸福、歡樂,多么美好的寓意,而這注定了只是一個美好的愿望。
在永嘉之前,中原地區曾發生過長達十六年的八王之亂。這次變亂直接招致了匈奴和羯族的首領劉曜、石勒等人率領部眾,殘酷地屠殺漢人。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劉曜在河南東部攻下漢人塢堡一百余處。同年,石勒在湖北襄樊一帶攻下塢堡三十余處。后又在苦縣寧平城擊敗晉軍主力,晉軍死者十余萬人。隨后,劉曜攻陷洛陽,縱兵大肆屠殺焚掠,洛陽化為灰燼。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晉朝的官民實在無法忍受,就大量南逃,史稱“永嘉之亂,衣冠南渡”。
晉朝時期的士族峨冠博帶,相對于普通人蓬頭短襖,顯得風度翩翩。而且南遷的盡是巨家大戶,官宦士紳,普通人家無力負擔搬遷費用,所以稱之為“衣冠南渡”。在南渡時,北方的許多士族、大地主攜眷南逃,隨同南逃的還有他們的宗族、部曲、賓客等等,同鄉同里的人也往往隨著大戶南逃。隨從一戶大地主南逃的往往有千余家,人口達到數萬之多。有的逃到廣陵,有的逃到京口以南,這也是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
就士族而言,他們也出現了一次大分化,有的死守北方舊居,有的遷居江東。大體說來,真正根深蒂固、族大宗強的士族,特別是舊族門戶,往往不肯輕易南行,例如范陽盧氏、博陵崔氏、弘農楊氏等等,甚至于司馬睿的妻族河東裴氏,都寧愿留在北方,甘冒風險。
決心過江的士族,大多數都是屬于東海王司馬越陣營的名士,這些名士深知瑯邪王司馬睿與東海王司馬越有著極為密切的淵源關系,他們估計過江后在建康朝廷的立足是有保障的。
江東本是吳國的地盤,孫吳乃是當地的豪強,司馬氏的晉王朝是以前江東吳國的死敵,所以當地的大族對南遷的司馬睿選擇了無視,司馬睿需要有從北方來的世家大族的支持,沒有了根基和地盤的北方門閥也需要團結在司馬皇家周圍,集合力量壓倒當地大族,振興自己的家族。南北雙方士族經過幾輪武力較量后,地域矛盾逐漸讓位于民族矛盾,雙方各自妥協并結盟。
而永嘉之亂后留在北方的士族舊門,歷經十六國和北朝,與南遷的士族相比,始終保持著比較保守的門風。他們歷經無數變亂,即在胡族政權中為仕,又與胡族政權保持著或隱或顯的民族的和文化的隔閡。他們或者不如南渡的士族揚名顯世,但歷經數百年不離其根本之地,基礎越來越鞏固,與移植江東的士族難于固本大為不同。當然,際遇不同,人物有別,有些留在北方的士族,從此就在歷史上消失了,而有的士族不僅沒有因為胡族政權頻繁易手而衰落,反而更加屹立不倒,如著名的“五姓七望”,一直到隋唐時期還保存著固有的勢力,真是流水的皇帝,鐵打的高門。
0g3u?????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