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時候還有人說:未來將迎來內容產業的高潮,今年很熱的IP化就是內容商業化的一條途徑,IP后一本小說現在能買到上千萬,樂視都在做內容自制劇了,知識變現的時代來了。而2017年跨年演講中羅振宇卻提出內容創業不再有優勢。
得出這個結論他是有數據支撐的,從2015年到2016年,電影院的屏幕從3萬塊增加到了4萬塊,而收入卻僅僅從440億增加到450億,這意味著用戶在電影上的消費已經趨于穩定,用戶不會再多投入時間在看電影上。同樣情形也出現在微信公眾號上,2016年6月微信公眾號已經達到二千萬個,而網民在網絡上消耗的時間平均為26.5小時/周。
當用戶消耗的時間不再增加,而信息供應量不斷增長時,我們就能得出用戶投入在單條信息上的時間基本為0,(有限時間/無限信息量=0),內容創業者想要從中獲利則越來越難。內容創業也將走向二八分布局勢:20%內容創業者會擁有80%流量,賺取80%以上的收入,大多數內容創業者面臨生存困境。
我不知道羅振宇的這番論斷,會讓多少自媒體人倒戈,又讓多少熱愛文字的人望而卻步。但我想舉幾個知識變現的公眾號。
第一個是改變自己公眾號,從創立之初就開始關注,辦了三年多,現在有50萬粉絲,文章閱讀量穩定在4-5萬左右,截止目前沒有接廣告,沒有賣貨,變現主要靠會員費。會員費99元/年,真愛粉699元/年,目測付費會員數幾萬人不止。
改變自己的創辦者之一張輝,半年前又開了自己的公眾號-輝哥奇譚,靠改變自己引流,已經有2萬粉絲,閱讀量4-6千左右,20%-30%的文章打開率實屬難得。半個月前輝哥在知乎live上開了一次直播,定價29元,有1500人付費。
第二個是職場公眾號spenser,碼字一年多,文章閱讀量在5萬左右,如此估算也有50萬粉絲了。剛剛辦過一次付費寫作課程,599元,竟也有1500人付費,收入多少很清晰了吧。
請注意,我講的并非咪蒙、凱叔講故事、papi醬這種明顯的頭部大號。內容并不是今天或者互聯網出現才誕生的,內容已經有2000年歷史,作為一個持續提供資訊、知識的行業會一直存在,且仍然處于上升期。
之所以這么說,還要靠羅振宇提出的國民總時間概念。國民總時間一定,技術進步讓我們有越來越多的閑暇時間,吃飯可以點餐,洗衣可以e袋洗,就連擦窗、掃地都有機器人。多余出來的閑暇時間一定會用于精神文化消費,內容仍然大有所為。
而內容變現的方式越來越多:原來主要靠版稅和稿費,現在花樣還在翻新:廣告、電商、付費社群、付費閱讀、打賞模式已經成熟,果殼旗下的在行、分答又為內容變現提供了付費咨詢、付費圍觀等模式。
目前主流的內容變現方式還是廣告、電商,電商模式的難點在于供應鏈的搭建。
付費社群模式是這一年正在興起的模式,有一定流量的微信公眾號,以開課、名人互動、會員社交為由,邀請粉絲付費加入微信群,對于擁有幾十萬粉絲的公眾號,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缺點在于運營重,規模化發展難。羅輯思維也曾經推出過會員,打算做社群模式,后來用戶數達到一定規模后果斷放棄。
相比之下,消費升級也帶動了為知識付費的發展。中產階級為知識付費的意識已經形成。付費閱讀、付費課程有羅輯思維大力推廣的“得到”APP、喜馬拉雅付費課、饅頭商學院,也有傳統的各類在線教育網站如網易云課程、多貝等。
而知乎live、在行這種微型咨詢服務,也讓職場大拿知識有了用武之地。
所以,熱愛內容的胖友們,不要因為外界的聲音就澆滅心中的那團火。凱文凱利就曾提出過一千個真愛粉理論,即只要有一千個粉絲支持你,愿意為你的創作買單,你就有實力去做內心想做的事。吳曉波也提出了社群經濟理念,即這個時代,再沒有一家新公司是為所有大眾服務的,你一定有一波跟你一個尿性,認可你的審美、價值觀的細分用戶群。只要他們認可你,跟隨你,在這個世界你就能發出自己的聲音。
#薔薇記# 記錄生活之美和智慧之妙。
這是薔薇石原創的第四十三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