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或者身邊的朋友經常都都會在某些外界環境的刺激下,又或是內心某種訴求的驅動下,無數次下定決心一定要堅持做好某件事,以期改變自己,比如堅持鍛煉成為型男、學習某一領域知識成為大神、堅持閱讀變為文藝青年、嘗試寫作發表文章等等。
一般來說,這種決心下定后,會經過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像打了雞血一樣,能夠朝著期初的目標努力前行;第二個階段則開始有所懈怠,但是在不斷的掙扎下,還是會斷斷續續向目標前進,但速度明顯減緩;第三個階段則基本忘記了最初的決心或承諾,最終在實現夢想和愿望的道路上以失敗告終。
為啥會頻繁的遇到這種情況,為啥平時很想做成一件事想改變自己,但卻又在途中由于各種原因放棄,細細想來,我覺得原因主要有幾個:
-
惰性
人都有兩面,一個是勤快的自己,一個是懶惰的自己,對大部分意志薄弱的人而言,那個懶惰的自己常常會居于主導地位,是一家之主,所以,我們多數時間會服從于他的選擇,喜歡那種相對安逸舒適、熟悉的生活方式,而如果下定決心堅持做一件事的時候,這種事一般都是與自己的習慣不符的,這就意味著需要花時間、花精力去適應和習慣新模式,當這種適應和習慣變得很難時,勤快的自己就很容易被懶惰的自己所打敗,最終屈服。
-
缺乏信心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堅持不了做某一件事,不是我們改變不了自己,而是因為信心不足所至,不相信自己能夠有變化、能夠達到設定的目標,因此,常常會在遇到些許困難時就出現放棄的念頭或者直接選擇放棄,
-
缺少正反饋
堅持做一件自己不擅長、期望有所突破的事最怕什么?我覺得就是整個過程中沒有正反饋,或者是獲得正反饋的周期太長。缺少正反饋會讓自己對所做的事感到困惑甚至產生懷疑,會讓自己看不到所取得的進步,會讓自己一直處在沒有溫暖陽光的環境中成長,最終很快枯萎。
-
急功近利
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每個人都很難真正沉得下來,不管是工作、生活還是學習,都希望以快制快,這個過程中就難免會產生功利的想法,希望花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回報。但如果是去做一件改變自己的事情時,這種思維方式、功利心很容易讓自己浮躁,在沒有獲得正反饋的時候,不是去思考如何更扎實、更有質量的去堅持,而是要么繼續投機取巧,要么就直接放棄。
-
目標太高
目標設定不符合自身實際情況,遠遠超過自己當前能力和水平,則很容易在堅持的過程中產生挫敗感,始終感覺目標遙不可攀,導致最終選擇放棄。
如何克服
我覺得,以自己的經歷而言,上面這些是在做一件改變自己的事時,難以一直堅持到底的原因所在。那現在問題來了,如何克服呢?說實話,自己也還在不斷的嘗試中,心中那個小惡魔始終沒有被打敗,拋磚引玉提供幾個:
-
培養好習慣而不是改變壞習慣
這是之前在簡書上看到有位朋友寫的文章,感覺很有道理,總的來說,就是不要試著去改變壞習慣,而是要學習一種好的習慣去替代他,一個是讓自己擺脫黑暗,一個則是讓自己迎向朝陽,最終的目的可能一樣,但整個過程中的心態則存在很大差異,最終也會影響到行事態度。
-
既要有夢想更要有目標
把堅持做成某件事來改變自己當成一種夢想,然后把夢想分解為一個個小目標,讓自己看得見摸得著的目標,并使用一些信息化工具,比如鍛煉的同學,可以下載各類運動APP,記錄每天的行動,使自己在前進的過程中能夠不斷檢視效果,感受到成長的樂趣,最終通過完成一個又一個的小目標來實現大夢想。
-
既要忍受孤獨更要加入團隊
改變自己的道路是孤獨的,很多時候都是自己一個人在前行,所以,能夠在你前進的方向上找到一個屬于自己的“家”,和一群具有正能量、渴望進步、有共同目標的人在一起,你可能就會在學習大牛經驗的時候,找到正確的學習路徑,可能會在遇到困難無法跨越的時候,被人點撥一二而豁然開朗,可能會在懶惰不想堅持的時候,看看別人的成長經驗喝兩碗雞湯后,又會鼓起信心重新出發。我們身處高度連接的社會,如果刻意擺脫可以輕易獲取的資源讓自己一個人孤獨地做,不是不能達到目標,但效率和效果很可能不盡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