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傷的時候,不要到廚房去

憂傷的時候,到廚房去。

“地球的中心并不是個巨大的鐵球,而是一個個家庭里的一個個廚房。”“廚房是母親的乳房,是愛人的雙手,是宇宙的中心。”

紐約、伊斯坦布爾、巴黎。

莉莉亞、菲爾達、馬克。

三座城市,三個失意人。

莉莉亞在家庭生活中的沉淪、菲爾達被母親束縛的人生、馬克失去妻子的空洞。

他們因緣巧合下都買到同一本書《舒芙蕾蛋糕》,嘗試在廚房找到慰藉。

“她發現這種意料之外的感情一點都不方便說,但終于可以用身體的每一個細胞來體會事物的感覺讓她很高興。”

“改變烹飪習慣,并不是想換換口味,而是再也找不到其他方式來逃離所生活的這個世界了。”

“她對廚房那么依戀。因為廚房不允許她想別的,不允許她去質疑生活本身或她自己,不允許焦慮或傷感。”

這是一個治愈的故事。

三人都持有的那本書《舒芙蕾蛋糕》,封面一行小字是“最大的失望。”

舒芙蕾是美味卻又難度很高的甜點。配方簡單,制作步驟也不復雜。但它一拿出烤箱,蛋糕的中央很快就會塌陷,成為失敗的作品。廚師要經過不計其數的失敗,一切都恰到好處,才能得到那如神賜之靈感的“領悟”。

簡直是人生的寫照,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走著,方向正確,路線也似乎明朗,卻不知走到哪一步時就錯過了些什么,生活塌陷。

但失敗又算得了什么呢?對于失意的人來說,“一個失敗的食譜能讓她多失望呢?會是“最大的失望”嗎?她的生活就像有磨損的毛衣,每一天總有一針會松掉。”當人生就如一團亂麻“每當她感覺到那么一丁點快樂,痛苦便又來敲門了。”時,做蛋糕小小的失敗又算得了什么。“而且,每當她感覺過不下去的時候,又會不知從哪兒冒出一股新力量回擊過去。”躲在廚房里做出讓自己高興、讓周圍人稱贊的佳肴,是生活中的“小確幸”之一。人總得靠著這些小確幸、小積極、小樂觀與庸常對抗,痛并快樂著,活著。

莉莉亞為房客們學習、烹飪各國的食譜,甚至為年輕帥氣的一個房客心動,以忘卻她那給中風的壞脾氣丈夫把屎把尿的日常,及收養的兩個忘恩負義的孩子如毒蛇般對她的漠視與中傷。

菲爾達也在母親無病呻吟的叫嚷與咒罵中,躲到廚房,享受每天一兩個小時的心靈休憩,如果沒有這一兩個小時,她會崩潰掉。

馬克則在扔掉愛妻的所有廚具后,笨手笨腳地學習廚藝——沒有女人的男人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吃飯。在一件件購買屬于自己的廚具的同時,也在一點點重新構建自己的生活。在給切菜的手指不斷貼上創可貼的同時,也給受傷的心貼上了創可貼。

憂傷的時候,到廚房去!讓美食與時間治愈憂傷。

但是,憂傷的時候,不要到廚房去!

這不是一個完全治愈的故事。

廚房會欺騙你。正如那本《舒芙蕾蛋糕》所說——“最大的失望。”

“廚房是母親的乳房,是愛人的雙手,是宇宙的中心。”再多的贊美,再多的慰藉,也只是假相。可躲過一時的風雨,但一輩子停留在避風港,也只不過靠在港口慢慢地被侵蝕,最終腐爛掉。

“莉莉亞這才意識到自己這輩子走過了什么樣的路。她一直在過著別人的生活,圍著別人轉,卻以為在過自己的生活。這也怪不得別人。是她自己做的每個決定,不是別人。”

莉莉亞想用美食來討人歡心,用烹調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她沉浸在為暗戀對象、為喜歡的房客們烹調美味的幸福中,但他們只是她生活中的過客,她亦是他們生活中的過客。她面對商場的櫥窗時,看到的是寒酸落魄、可憐兮兮的自己。而曾經,她是多么神采飛揚的女人,是有前途的新人藝術家。為了丈夫、為了兩個領養的孩子,放棄事業,專心“洗手做羹湯”。換來的卻是幾十年后的殘酷真相。沒有人愛,也沒有錢。——“他一言不發地聽她說話,并不是因為他是個安靜的人,而是他根本不在乎。她只是在和那個人共享一座房子,而她卻以為他們是在共享生活。”

她明知道第一次做的舒芙蕾會很失敗,卻想拿給丈夫吃,心中藏了多少怨恨呢。她一次次做舒芙蕾,想達到完美,正如她掙扎著想將生活拉回正軌,“她能挽救一鍋飯菜,并不代表她能挽救整個生命。生命中缺失的材料是沒有替代品的。無論用多少淀粉,她都達不到自己所期望的滿意度。”太晚了。她應該早點離開廚房,或者,當初就不該走進廚房。

菲爾達則在廚房里消解母親帶給她的痛苦,她啟封了女兒朋友送的茶葉禮盒——她以往覺得自己是不配享受,收到的精美禮品會轉送他人。她學會享受那高級茶葉帶來片刻的馨香、安寧。

將死的母親,懷孕的女兒。死亡與新生,痛苦與快樂,交織在一起。但她也只能一生困在廚房里,過著平淡得不能再平淡,一地雞毛的生活。“她不禁羨慕起簡.奧斯丁來——年輕的時候總讀她的書,或是欣賞阿德萊德.拉比耶.吉亞爾的畫,她曾在盧浮宮看到過。這些女性比她們的時代超前了那么多,而她怎么就落后自己的時代那么多呢?”

馬克,三個主角中的唯一男性,一個買了《舒芙蕾蛋糕》,卻沒開始動手做的男人,在廚房里得到治愈。

為什么偏偏是他,而不是另兩位女性,得到幸福的結局呢?

馬克有經營得不錯的事業,有善良妻子留下的一群善良朋友,廚房只是他走出低谷時的一個庇護所,不是生活的全部。

更重要的是,他走進廚房的初心,不為別人,只為自己。不去討好誰,也不逃避誰。他面對的只有他的憂傷,讓它在噗噗作響香氣四溢的濃湯里、在新認識的友好廚具銷售員的微笑里、在集市人們關切的招呼與指導里,在為友人準備晚宴的興奮與熱情里消融。

她們走進廚房,廚房困住了她們。

他走進廚房,廚房帶他走出去。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