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陌白
「我們現如今已經擁有的一切,都只能激發更強烈的不滿足,要么處于得到前的焦慮,要么是得到后的空虛。」
上面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英國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說的,我想補充的是:無論是「得到」前還是后,你首先要知道你想「得到」的是什么?
這一階段人們給它的定義是「迷茫」。
迷茫、焦慮、空虛,多么高逼格的字眼,代表的卻是一個個窮酸的形象。
我們的一生,大多數時間都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了某種約定俗成的「生活」而活,無論自愿還是被自愿,喜歡還是不喜歡,隨著潮流,向著大致可見的方向,前進著。
稍有不同聲音,便會被打上「離經叛道」、「異類」、「不聽話」的標簽,相信許多人都掙扎過、反抗過、怒吼過,像極了一朵朵小小的浪花,還沒等翻起波浪,便被條條框框、世俗約定囚困,最終慢慢泯滅。
也許心底還殘留些許火種,但那又怎樣,生活的茍且,會摧毀最后一絲僥幸。
很多人都曾用那句經典的雞湯激勵過自己:一定要堅持下去,因為不能把這個世界讓給你所討厭的人。
怕只怕,你慢慢活成你最討厭的模樣,還要感嘆:沒辦法,人終歸要變成自己曾最討厭的模樣。
人活這一生,要取舍太多東西,人之所以活著太累,正是因為被迫生活在不喜歡的環境又無力改變。
心中想著換個地方、換個工作,生活可能就會不一樣,就像小說《圍城》里的人一樣,里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
其實,你只是在逃避,逃避現實,逃避問題,逃避承認自己的失敗......
生活是每個人都要過的,有幸福,就有悲傷;有成功,就有失意;·有各種未知的可能,就有各種努力堅持收獲的小確幸。
是的,小確幸,并不是非要夢想、理想、改變世界這些偉大的字眼。
村上春樹寫過一個隨筆集《蘭格漢斯島的午后》
在這本書里,他發明了一個詞——小確幸。
何為“小確幸”?
就是指微小而確實的幸福,持續3秒到一整天不等。
比如——
電話響起,你預感到是老媽打來的,拿起一看,心房瞬間柔軟。
上班打卡,手指觸摸到打卡機那一刻,時間剛剛好。
樓下超市,發現正在促銷,摸摸舊衣口袋,發現50元錢,感覺老天都在幫我。
…………
村上說:“當你用認真有趣的態度對待生活里那些看似無趣的小事時,就會收獲一份份小小而確定的幸福,從而覺得生活美好無比。”
真正的幸福,不一定是去做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懂得發現生命中的小確幸,把我們每天的日子過成詩;
真正的幸福,不一定是非要轟轟烈烈的感情,而是一起創造生活中的小甜蜜,把我們現在的生活描成畫;
真正的幸福,不一定是制定高不可攀的目標,而是默默完成生日中的小心愿,把我們未來的人生譜成曲。
這才是生活本來的模樣,它就像一面鏡子,我們用什么表情看他,它就回報我們什么神情。
愿每個人都被生活溫柔相待。
無戒寫作訓練營三期打卡第2天,學號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