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從書店買書了,這是近年唯一從書店買的書。為證明是新書,無人翻閱,新書都會用塑料封皮封住,看不到內里,懶得從網上查閱,所以買書,看顏值是必然。
封皮色彩豐富,書名浪漫又有哲理---恰到好處的幸福:幸福是人人都在追求的,不是越多越好,卻是恰到好處。作者畢淑敏,之前也從來沒有讀過她作品的,也想借機了解一下。
翻開書,作者首先介紹了,為什么幸福要恰到好處?
醫用酒精濃度是70~75%,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原因如下:這是因為酒精濃度過高,使蛋白質凝固的作用越強。當高濃度的酒精與細菌接觸時,就能使得菌體表面迅速凝固,75%的酒精,既能使組成細菌的蛋白質凝固,又不能形成薄膜,能使酒精繼續向內部滲透,而使其徹底消毒殺菌。
期望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恰到好處,希望太高,達不到,就會心生怨恨和沮喪。長久以往,就會喪失信心。期望太低,沒有動力和目標,得過且過,也會讓人萎靡不振,所以要找到最佳的平衡點。
因為作者在寫文章著書之前一直學醫,所以從醫學角度來解釋“生活需要恰到好處”。用科學的邏輯概念來印證抽象的概念也是“恰到好處”
本書是一本散文集,散文是一種作者寫自己經歷見聞中的真實情感。
其中在對待孩子成長的觀點態度,我也是深深的贊同。
故事一:
關于13歲女孩獨自去心理咨詢室,為了“除掉”媽媽閨蜜的小故事。
爸爸有外遇,她為了維系家庭和睦,沒有告訴媽媽,盡可能的想辦法來奪爸爸媽媽的注意力,可盡管如此,媽媽還是知道了這件事。傷心的媽媽求助與自己的閨蜜,閨蜜主張發起進攻:分財產,奪撫養權。可這樣的觀點與自己主和的觀點相悖。最后,找到心理醫生。也因為他的這一舉動,父母經過幾次協調,愿意再次嘗試回歸家庭。
故事二:
一個少兒藝術學校的校長,通過藝術的表現形式來讓孩子們展示自己的內心----做面具。因為她認為:孩子們漸漸長大的過程,也是他們對成人世界漸漸認知的過程。他們脫去了最初的純真,學會戴上了面具。沒有面具,是不可能和不現實的。而我們需要教授給孩子的是:人不能總在面具后生活。特別是人對自己的面具需要有清醒的認識, 要知道哪些是面具,哪些是真實的自我。明白自己的面具是怎么來的?如果有可能要將面具減到最少。總之就是對面具要有一個明白的認識和把握,不能讓面具主宰一切。
是啊,人們常說,初生的孩子是一張白紙,可是當他開始睜眼看世界的那一時刻,他就已經開始在自己的畫布上作畫了。不要總認為孩子是孩子,他們的觀察可能更深刻,他們的解決辦法可能更成熟,而作為成年人的我們,也不應該只是告訴他們面具外的真善美,也要提醒他們面具后的假大空。
從本書內容上,也都是作者一些生活經歷后的人生小道理:多讀書,多識人,多旅行。。。把握當下,珍惜眼前人,幸福就在你身邊。我想這也是豆瓣評分不高的原因之一吧。
但是,如果從語言的美麗上,我覺得也是值得我學習的。
家與家中的氣節
家是什么呢?是一對男女永不畢業的大學,是適宜孩子居住的圣殿,是靈魂,廣闊的海灘精神的太陽浴場。人們以為家中的人多溫柔和藹,真的是錯了。在渦輪般旋轉的今天,家中的人也許比街市的人更脆弱,更敏感,更易沖動激惹。
家中的氣節:既然我們相愛,愛就是我們共同的氣節。你的失態,在我看來,是你的思緒潰敗。在這個瞬間,我是你的強者。原諒,寬恕,包容和鼓勵都是家庭永遠長青的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