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乎。”
孔子說:“圣人我不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就可以了。”孔子又說:“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見到始終如一的人,也就可以了。沒有卻裝作有,空虛卻裝作充實,窮困卻裝作富足,這樣的人難于有恒心。”
“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造就一個虛華偽飾的時代,圣人難覓。
這一章和前邊一章很像,孔子說自己這輩子應該是見不著圣人了。孔子曾經評價自己,他還達不到圣和仁這兩個境界。
孔子把人分成圣人,仁人,君子和普通的世人。
圣人是天縱英才。要達到圣人的境界,逛游能力還不行,還得有事功,得有機會發揮出力量,能夠讓整個國家變得更好。在孔子眼中能夠稱得上圣人的,有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些都是當權的人。
孔子說自己見不著圣人,但能夠見到君子,也很不錯了。
君子,可以在生活當中見到。孔子對于君子的評判有很多標準: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等等。就孔夫子設定的這些標準來說,在生活當中能看到有的人是可以稱得上君子的。君子的標準,是一個行為層面的標準,是可以看得到,可以量化的。
孔子又說,自己沒見過善人,如果善人是我們很多人認為的心地善良的好人,那孔子這話說的就太絕對了,一桿子打翻一船人,失之偏頗。其實孔子說的善人等同于仁人,是能夠達到仁的境界的人。語言是不斷變化的,我們今天普遍理解的善人,內涵與外延都與孔子時代有所不同。
圣和仁都是一種內在的思想境界,進無止境。一個人內在的境界能達到什么樣的高度,可能只有等到最后才能蓋棺定論。
孔子說仁人見不著,有恒者可以看得到。如果你真的想成為一個有恒者,想成為一個君子,你得能夠把無和有,虛和盈,約和泰對立統一起來,這也是非常難得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