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樂學書院之學妹讀經
一字一句讀《論語》,第154天
原文閱讀:
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 ?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譯文講解:
孔子說:圣人,我是不可能見到了;能夠見到有君子德行的人,也就可以了。
又說:完善無缺的人,我是不可能見到了;能夠見到有恒心的人,也就可以了。沒有卻假裝有,空虛卻假裝充實,很少卻假裝豐富,這樣的人也就難以有恒心了。
啟發(fā)思考:
? ? ? ? 在這里,孔子界定“正面人物”的四個等級:圣人、善人、君子、有恒者。
? ? ? ? 才德全盡謂之圣人,孔子品題人物中,圣人是人中極品,是最高一級。《大戴禮?五義篇》:“所謂圣人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能測萬物之情性者也。”圣人無所不通,能成己成物,其才其德,都到極致了。
? ? ? ? “圣人”的稱謂,孔子時代很多古書,如《墨子》、《老子》,都用這個概念。李零老師把古書的說法歸納一下,圣人的本義包括以下四點:
? ? ? ? 第一,圣人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聰明人。聰明就是耳聰目明。古文字的圣和聽、聲二字同源,圣特指聰,即耳朵靈。《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聞而知之謂之圣”,這是圣字的本義。上博楚簡《容成氏》講堯、舜禪讓,說“視不明,圣(聽)不聰”,原來的聰明人老了,不聰不明了,就讓位給另外的聰明人。這是上古禪讓的本義。
? ? ? ? 第二,圣人是南面聽治、統(tǒng)治天下、安定萬民的人,沒有權位不能當圣人。《易·頤》的彖辭里有,“天地養(yǎng)萬物,圣人養(yǎng)賢以及萬民”。
? ? ? ? 第三,圣人是各種發(fā)明的集大成者,不是自己發(fā)明,也是臣下發(fā)明。《周禮·冬官·考工記》記載,“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 ? ? ? 第四,古人說的圣人是堯、舜一類上古帝王,都是死了很久的人。《禮記·中庸》:“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堯、舜、禹、湯、文、武,是先秦時代大家公認的六大圣人。堯、舜、禹是“禪讓圣人”,地位最高;湯、文、武是“革命圣人”,低一點。孔子心中的圣人,首先是堯、舜,圣人的特點是安民濟眾。
? ? ? ? 孔子是相信歷史上曾經有過圣人的,但現(xiàn)在是見不到了,而且,他非常明確地承認自己不是圣人。他的圣人地位,是通過后輩學生們不斷宣傳鼓噪,后世封建王朝不斷借他來塑造合法性而形成的。
? ? ? ? 君子,是才德出眾之人。才和德沒有到極致,但也比較出眾了。雖然做不到生而知之,安而行之,但言行思慮,大致不差,周圍還是能見到的。關于君子,在前面的篇章里我們已經學習過不少,比如孔子的學生宓不齊。
? ? ? 孔子又提出了善人與有恒者。“善人者,致于人而無惡”。有志于仁,一件壞事都不干。這個標準太高了,所謂一個人一天不干壞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不干壞事。善人是僅次于圣人,比君子要高,孔子見不到。
? ? ? ? ? 孔子說,能見到有恒者,就滿意了。“恒”是長久之意,自己的立場、態(tài)度、原則,始終有恒、有常。比如孔子說,邦有道,就出來做事;邦無道,明哲保身,但不改吾志。我守恒、守常、守住自己的人格,一以貫之,不自欺欺人態(tài)度有恒,做事也有恒心。
? ? ? ? 有恒的人,比善人容易,不過也不多見。多見的是什么呢?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明明沒有知識學問,假裝有;明明心中空虛,假裝滿腹詩書經綸;明明沒錢,打腫臉充胖子;這樣的人,就沒法有恒。
? ? ? ? 孔子一生閱人無數(shù),他總結性地評判了人的類別,也是給我們樹立了榜樣。圣人、善人做不到,可以向君子和有恒者努力。孔子自己就是“有恒者”,一個終身深度學習的有恒者。這里他告訴他的們,真正的有恒者必須是實事求是,不假裝,不虛夸的務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