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如果你對自己的人生不滿意,是因為沒有采取讓自己滿意的行動。
無論你是意志力堅韌,是學識淵博,還是很努力,別人判斷你的標準只有行動本身,因為“行動”能夠得到你想要的結(jié)果。
我們明明知道怎么做是好的,但為什么總是苦于“臣妾做不到”呢?
上個月我讀了《從行動開始》,下面為大家梳理放棄的原因和開始行動的方法。
(時間緊的讀者可以只看加粗內(nèi)容)
一、難以改變的原因
1.受行為結(jié)果的影響
人們明明知道吃甜點會增加體重,但那是幾天之后的事,而品嘗美味的快感卻是立刻而且實實在在能獲得的結(jié)果,所以人們選擇吃甜點。
與很久之后不確定的結(jié)果相比,能夠立刻得到的利益對人類的行動會產(chǎn)生決定性的影響。
2.受感情因素的影響
人類是有感情的生物,行動會受到感情因素的影響。這些“認知偏差”很容易放大我們多余的負面情緒。
一個女孩給出差的男朋友發(fā)信息,一整晚都沒有收到回復,于是懷疑男朋友是不是在騙她,最后提出分手。實際上那天男生喝多了,回到酒店倒頭便睡。
一些不良習慣或許也是毀掉你人生的坑。比如沉迷手機、賭博、吸煙、遲到、暴飲暴食、逃避困難等。
如果你想獲得滿意的人生,首先要有想實現(xiàn)的目標,然后你才會想怎樣調(diào)整自己,到達那個遠方。
第二,知道應(yīng)該怎么做。
第三,知道如何開始,如何堅持。
現(xiàn)在網(wǎng)上隨便一查,就有很多塑身、閱讀、賺錢的方法。關(guān)鍵是第三點,雖然知道應(yīng)該怎么做,但不知道如何開始,如何堅持。
二、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
書中把人們想要做的事大致分為兩種類型:
第一種,是像學英語和運動等“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但就是做不到”的“價值行為”(書中稱作不足行為),它對你的夢想往往有所幫助。
另一種,是像吸煙等“明知道不應(yīng)該做,但就是停不下來”的“過剩行為”。
它倆之間有時是“零和”的關(guān)系,互相爭搶你有限的時間。
書中姑且用“ABC模型”來解釋行動和結(jié)果之間的關(guān)系。
A=Antecedent(前提條件)
B=Behavior(行動)
C=Consequence(結(jié)果)
有三步可以減少“過剩行為”:
首先,消除A(前提條件),使壞習慣難以發(fā)生。
比如,想減肥,就不要從甜品店前路過;想看書,就把手機暫時塞進抽屜里。
其次,準備其他同樣能夠得到“放松”這一效果的行為,書中稱為“替代行為”。想吸煙時就深呼吸,喝茶。
第三,關(guān)注“不行動帶來的結(jié)果”,不吸煙可以得到“健康”、“省錢”。
Tips:
把“過剩行為”拖延著做,事后很有可能就再也不會做了。
對于好看的電視劇,可以先在電視盒子里收藏,等有空再看。
如果你需要增加“價值行為”,則剛好相反。
三、如何開始你想要做的事情?
1.“降低行動的難度”
如果一下子做很多事,肯定做不好。
在教新員工時,首先從最簡單的三個任務(wù)開始,當員工熟練掌握三項工作內(nèi)容,再繼續(xù)教他其他事。
如果決定“每天跑5公里”,恐怕還沒開始就拖延了,但如果決定“每天走5分鐘”,肯定會輕松地開始行動。
所以,一開始請把目標和要求定低一些,踏實從小事做起,先粗后精。
2.“制造好的環(huán)境”
盡可能增加行為發(fā)生的前提條件,可以提高開始的概率。
如果有一套漂亮的運動服,你一定會忍不住出門運動。
如果把堆滿雜物的書桌整理像花園一般,你一定喜歡坐下來讀上幾頁書。
3.創(chuàng)造“好的結(jié)果”
“價值行為”就算增加也不會立刻取得好的結(jié)果,所以我們需要給自己準備一些獎勵。當人們發(fā)現(xiàn)“能夠立刻得到好結(jié)果”的時候,就會積極主動地重復這一行為。
比如,只要實現(xiàn)年度計劃,就去旅行。
一位喜歡打保齡球的同事,她許諾只要單局打出100分,就買一個球給自己練習。后來真的做到了,還贏了我!
4.賦予“意義感”
反復想想達成后帶來的好處,也能驅(qū)使你行動。
比如,健身可以讓你擁有漂亮的體態(tài),充滿魅力;成功學習英語可以讓你挑戰(zhàn)更高難度的工作。
四、遇到阻力的時候如何堅持?
1.整理感情,養(yǎng)成冥想的習慣
如果身體在這,心在別處,就會產(chǎn)生問題。
用“正念法”(Mindfulness),將注意力集中于此刻。每天準備10分鐘整理自己的情緒,靜坐也好,散步也好,可以減輕你的壓力。
明知道寫報告,大腦卻充斥各種想法,焦躁不安,遲遲沒有動手。
現(xiàn)在,你應(yīng)該做的是將報告一個字一個字的完成,即使會寫出一篇四海八荒最差的報告。
2.收集自我激勵的“成就感”
(1)回顧自己成功的經(jīng)歷
(2)學習別人成功的替代性經(jīng)歷。小沈陽說了,“他能上,那我也能上”。
(3)語言說服,多與那些對你說“你能行!”的人做朋友
(4)通過踏實地完成一件小事,獲得“好心情”
3.通過累積的成果評價
當評價自己行動的結(jié)果時,不要只看某一天某一時點的表現(xiàn),而應(yīng)該通過一定時期內(nèi)累積的成果進行判斷。
如果你半年前的成果是“8”,這半年的成果是“5”,正確的評價應(yīng)該是“成果正在逐漸增加,我在不斷成長”。
4.不要過分關(guān)注“做不到的事”
我們本可以因為自己做到某件事而感到開心,實際上卻總是為那些做不到的事情來苛責自己。
你是否被抱怨過“一事無成”?
“我雖然做不到A,但我能做到B。隔壁小明雖然做到A和C,卻做不到B”,這樣一想,就能夠重新認識自己。
如果你肯原諒、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就能毫不氣餒地進行多次嘗試,“重新開始”。
5.想法和成果“可視化”
用“行動列表”(to do list)做自我管理時,一定要把想法和完成的事情逐個記下來,而不能只是在腦海中確認完成。這可以確實地獲得“今天做到了”的成就感,促使你堅持下去。
總之,不管做什么事,只要養(yǎng)成習慣就不再覺得辛苦。
真正的人生贏家不多,愛學習的也總是少數(shù),讀文至此,你已是萬分之一。
一天花三小時去“想”,不如花五分鐘去“做”!
不管你的想法是否周全,夢想是否豐滿,先行動起來,再慢慢改善。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