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想法不如會行動

想取得好的工作成果,想通過學習提升自我,想更有效地利用時間,想擁有充滿魅力的外表,想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我們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愿望。但是,就算有愿望也不一定能實現,這就是事實。想要使自己成為理想中的自己,一天花三個小時去空想,不如花五分鐘去實干,把改變自己從”喊口號“落實到”行動“上,才是實現目標的關鍵。

日本行為科學管理第一人石田淳在《從行動開始—自我管理的科學》一書中,完整地介紹了在日本和美國廣受推崇的“行動科學管理方法”,從因果關系方面詳細地分析了“為什么有了愿望不一定能實現”和“有了愿望如何去實現”,并提出行之有效的科學管理方法。(日本學者的文風樸實嚴謹,甚至稍顯啰嗦生怕遺漏或者沒解釋清楚,這也說明了很“接地氣”)

首先分析了人為什么難以改變(即為什么有了愿望不一定能實現):

1、認知偏差

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經歷,明明下定決心要把一件事情堅持到底的,結果卻還是半途而廢。事后懊惱不已,給自己簡單粗暴貼上”我就是個意志力薄弱的家伙“的標簽。這種認知的偏差是人類特有的思維方式,在一件事上有了挫敗感,很容易偏離事實并無法理性地看待自己。而導致認知偏差的原因是”自動化思考“,它是指人類在無意識狀態中做出的思考,據說每個人每天會出現700次自動思考。正是這種自動化思考使我們產生了認知偏差,從而陷入錯誤的認知誤區而不斷否定自己。

2、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左右

想減肥卻禁不住美食的誘惑,想戒煙卻忍不住再抽一口,想早起卻總是睡不醒……我們總是有這樣的煩惱,明明下定決心要改變自己的,卻還是向”美食“、”香煙“、”貪睡“等等眼前的誘惑繳械投降。比如,明知道吃蛋糕會增加體重,但仍打算吃蛋糕的,是因為”美食“會帶來”美味的滿足感”;吸煙者之所以吸煙,是因為”吸煙“能帶來”心情舒暢“等讓人舒適的感覺;賴床的人總是早起不了,因為“貪睡”能帶來一種身體和精神上的放松感。當人們面對眼前利益的時候,往往會失去理性的判斷。

3、對失敗的恐懼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行為經濟學家卡內曼教授曾經說過,”人類過于在意”損失“,可能會舍棄獲取更大利益的機會“。對于很多人來說,接受”確定的損失“是非常大的痛苦,因為我們不愿意承認自己的失敗。在行為經濟學中,將”已經支出且無法回收的費用“稱為”沉沒成本“,它會對我們的行為造成影響。對于沉沒成本應該馬上采取措施來終止,但大多數人會抱著僥幸心理,期待繼續投資或者等待來指望減少損失。面對已經出現的失敗不能早點看清事實,最后只能一敗再敗。

4、那些毀掉你人生的習慣

①不要依賴”意志“的力量。要想改變自己,僅靠意志力是遠遠不夠的,關鍵還是要行動;

②被沖動的感情所控制。一個陷入沖動狀態的人,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的,這就會導致他的行為脫離了現實;

③逃避困難。在面對眼前的困難選擇一時逃避的人,將來只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危害;

④隨波逐流。明明不喜歡卻還是選擇隨大眾,一是怕拒絕了別人會討厭自己,二是如果不聽后果會很嚴重,被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所束縛只會讓自身的矛盾更尖銳;

⑤吸煙、暴飲暴食、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人類會沉迷于很多東西,為了緩解壓力而依賴于另一件事的時候會使情況變得復雜;

⑥改不了遲到的毛病。行為散漫的人容易自責,這對一個人的打擊是很大的,對改變事態卻沒有一點幫助。

其次提出了人應該怎么做(即有了愿望如何去實現):

1、用”MORS法則“來驅動自己,擁有具體的目標

”MORS法則”包括四個要素:M—可測評、O—可觀察、R—可信任、S—可明確化,以自己為基準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使目標明確化,行動可量化,人們才會清晰地知道應該怎么做。如果只是盲目地想改變,沒有認清現在的自己,而制定出模糊的目標,把握不了準確的“數值”,效果只能微乎其微。

2、用“ABC模型”作為行動的原則,認清該做的事

“行為科學管理術”利用“ABC模型”的概念來解釋人的行動和結果之間的關系,A—前提條件、B—行動、C—結果。前提條件(A)指的是引發行動(B)的環境,而行動(B)又是受其結果(C)影響的。客觀地觀察自己的狀態,如果你的目標行為(B)是需要減少的,它就屬于過剩行為,那么應該首先消除引發它的前提條件(A);如果你的目標行為(B)是需要增加的,那么應該盡可能多地增加前提條件(A)。當然,如果能夠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C),人們就會更加主動地采取行動(B)。

3、養成好習慣,新行為“從三開始”

改變自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應該循序漸進,培養好習慣。行為科學管理術認為,培養新的行為習慣時,最后不要超過三個。采用這種方法的關鍵在于易操作性,從完成的一件件小事中,我們確實會體會到一種成就感,給自己帶來一種滿足,通過這樣的良性循環,使下一步的行動更容易開始。

4、調整好心態,不要走極端

人們總是喜歡追求遠大的目標,在他們的觀念里“不是100就沒有意義”,但事物并非都是“非0即100”,這種追求完美的極端想法只會給自己持續帶來壓力。我們要對自己寬容一點,要切合實際對自身做出正確的評價。如果遇到挫折和失敗,請用三種態度來思考:不要沖動,保持理性;不要主觀,保持客觀;不要抽象,保持具體。這樣來端正心態,尋找對策。

5、落實行動,要講究方法

①使用方便的記錄工具。用“生活記錄本”感受“自己的能力”,用“感謝卡”消除人際關系上的壓力,利用“實況轉播”讓意識回到現實。

②化整為零。從一開始就將大任務分解成許多小任務,然后就注意力集中在今天需要完成的小任務上,可以把人從多余的壓力中解放出來。

③“劣后順序”比“優先順序”更重要。就是先舍棄掉無足輕重的事情,把時間留給重要的事情。

④用應用程序來管理時間。可以利用工具來記錄下你所支配的時間,幫助你客觀地判斷自己使用時間的模式,從而提高利用時間的效率。

⑤從小行動開始。堅持從小的行動開始,不斷累積,慢慢養成習慣,會帶來一種好的結果。

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有的人常常逃避困難,有的人害怕面對失敗,有的人總是遲到……或許每個人都有過想要改變自己的念頭,但能夠成功蛻變的人少之又少。人們對自身的認知總是不可避免地存在偏差,而只有科學地采取行動才能客觀評價自己。所以,當你想要改變自己實現某種目標時,行動起來吧,只有行動最靠得住。

《從行動開始—管理自己的科學》讀后感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你告訴朋友自己要瘦下來,但每天還是吃很多而且不運動。你說你要學鋼琴,結果學了兩天就沒去上課了。你說你每天要看20頁...
    迷鹿珍妮弗閱讀 743評論 0 6
  • 5199-海藍 人都是不完美的,但我們仍希望能改掉缺點華麗轉身。減肥、學英語,一次又一次地努力,一次又一次的失敗。...
    海藍姐姐閱讀 1,663評論 20 55
  • 引言:如果你對自己的人生不滿意,是因為沒有采取讓自己滿意的行動。 無論你是意志力堅韌,是學識淵博,還是很努力,別人...
    橙蜂破浪閱讀 650評論 0 1
  • 最近,我又回看了一本書籍,是石田淳寫的《從行動開始》,這本書籍比較完整地介紹了受推崇的“行動科學管理方法”。下面,...
    自由鞋閱讀 286評論 0 2
  • 想取得好的工作成果,想通過學習提升自我,想更有效地利用時間,想擁有充滿魅力的外表,想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我們每個...
    護眼世家閱讀 144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