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喜歡看美劇《絕望主婦》嗎?
幾個有錢、有顏、有帥老公的主婦,住著好街區大房子,卻有一主婦開演就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而她的朋友們,似乎也都并非像表面上看起來那么開心。
比如超級媽媽Lynette,本是職場女強人,陰差陽錯5年生了4個孩子(3男1女)之后,因為請不起全職保姆,只好自己全職帶娃。
不消說3個精力旺盛的男孩常常把精明強干的Lynette累到身心俱疲。她努力撐著,在所有人面前都是一副我可以搞定一切,盡在掌握的大局感。
直到有一天她撐不住了,預感自己要崩潰,于是迅速把孩子們送到鄰居加好友Susan家就離開了。
她需要靜靜。
朋友們到處找她,深夜才在空無一人的操場看到她。Lynette披頭散發縮在角落,對朋友們說:
“I love my kids so much, I feel so sorry they have me as their mother. 我很愛我的孩子們,很遺憾他們有我這樣一個不給力的媽媽。
我很羞愧,別的媽媽好像不需要幫忙也把孩子照顧的很好,別的媽媽看起來都好輕松。”
兩個朋友趕緊坦白:一個說“我女兒小時候,我幾乎天天抓狂”;另一個說“我經常情緒失控。孩子們小時候,我天天趁他們午睡時痛哭發泄。”
Lynette哭得更傷心了:你們咋不早說尼?!
朋友們說:Nobody likes to admit that they can’t handle the pressure. I think it’s just easier to keep it all in. 沒有人愿意承認自己受不了壓力。也許把困難都憋在心里會讓(養娃)這件事看起來更容易些。
Lynette大聲喊:不會!并不會!講出來才更容易些!
Lynette并不知道朋友們其實也經歷過和她一樣很難很累的日子,因為她的朋友們都看起來那么輕松,那么完美。現在她知道原來大家是一樣的,并不是她笨和能力差。
可能很多人都不愿意承認照顧孩子是辛苦的,并且也真的有好多看起來可以輕松育兒的家庭。
是不是這樣?
香港
內地很多朋友最羨慕香港的,是可以合法聘請外傭。
今年夏天有新聞說國內可以合法請菲傭了,真是一舉多得的好消息!評論說因為一名菲傭=保姆+英語外教,所以請到菲傭媽媽們就可以放心工作、社交,提升自己……可以踏平帶娃的路上所有艱辛了!
香港有幾十萬外傭,很多人主要工作是照顧小孩。
香港生活、工作壓力大,照顧孩子從喂奶哄睡;到輔食早教;到只有半天的幼稚園,都需要一個人全職照料。香港退休年齡高,祖父輩很少參與帶娃,所以請幫手自然成了大多數家庭的選擇。
照料孩子基本生活自然可以靠外傭幫忙,但其他的則不然。
先說英文。
外傭輸入大國如菲律賓、印尼各自都有很多方言。英語是第二語言也是工作需要,能聽能講就已足夠,所以她們英文并不標準。諸如不分單復數、時態的語法錯誤,發音難懂的語音問題都不少。
朋友家菲傭曾經語出驚人。
一天朋友開車,孩子和工人坐在后排。小孩突然哭鬧,工人突然大聲說:Mam, his finger is falling!
朋友一個急剎車差點兒釀成車禍,轉頭看才發現原來是孩子手指被利物劃破,傷處破的皮兒要掉……
她對工人怒目而視,而后者一臉無辜根本不知道自己說錯了什么。
類似例子非常多。
所以很多家庭一面送孩子去補習班學英語,一面教外傭粵語用于日常溝通。
創造英文語言環境,一定要英語為母語的人。不標準的英文在語言學習的啟蒙期反而可能造成負面影響。
其次,外傭輸出國大多經濟落后,很多人來香港前,先進些的家用電器都沒見過。不會使用還是小事,不知道規避風險,讓小孩玩攪拌機、吐司爐等造成傷害的事也不時發生。
最后,香港優秀的教育資源非常緊張,競爭激烈。
家長甚至要在孩子幼稚園前要做好一生的教育定位:是本地還是國際路線,是英文還是中文,選中文的話那么選普通話還是粵語教學,音樂、體育特長都選什么以及如何找到最優秀輔導老師等等……
這些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遠遠超過日常瑣事,并且誰也代替不了,是最難最累的。
內地
香港人羨慕內地三代同堂,年輕的爸媽不僅不操心孩子,日常家事都有人料理。學歷不錯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還可以輔導和檢查孩子作業,接送課外班等。
有個朋友和岳父母住一個小區,真正是一碗湯的距離。
他和太太工作都很忙,女兒一直是姥姥姥爺帶。不出差不加班時,他們下班后會去岳父母家吃晚飯,晚上他和太太回自己家。
到了周末因為知道女兒有人照顧,勞累一周的他們會抓緊補覺。日山三竿起來,社交不好落下,所以他們會約朋友們見面、吃飯。偶爾他倆還看個電影獎勵下自己。
雖然親子時間不多,但不少人羨慕他們的自由和輕松。
女兒漸漸長大,和他們一點都不親。他想帶女兒下樓轉轉,剛出門女兒就要找姥姥。
太太那邊也是,太太抱怨女兒對自己不理不睬,他想說:你不陪孩子她怎么跟你親呢?可不敢火上澆油,張張口什么也沒說。
后來太太朋友說,和孩子單獨待幾天比如去旅行,會促進親子關系。于是他們帶女兒去了巴厘島,希望親子關系得到升華。
沒想到女兒在飛機上就哭成淚人。她不系安全帶,打翻飲料和飯菜。在巴厘島的若干行程安排也因為女兒撒潑打滾而被迫取消。并且女兒還夜夜不睡找姥姥姥爺。
和女兒朝夕相處他才發現,原來女兒4歲多還必須喂飯,吃飯時必須就著iPad;原來女兒走路不帶腳都要大人抱 ……
以前他以為孩子在岳父家就是在自己身邊。現在回憶起來他和太太見女兒也就是抱抱逗逗,半小時不到。女兒和留守兒童也沒太大分別。
更重要的是他發現,照顧女兒對已經退休的岳父母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
其實岳父母也知道外孫女習慣不好、脾氣大、嬌慣,卻忍不下心調教她,所以又矛盾又自責,心里壓力很大。
他設身處地替岳父母想想,越來越愧疚。
很多人一生都在為別人在活:前半生為父母,后半生為孩子,只有退休后才是為自己!岳父母退休后本可以全世界旅行,學鋼琴學國畫,約朋友們喝茶下棋。卻一邊辛苦的為他們夫妻帶孩子,一邊為沒帶好孩子而內疚。
他們夫妻自己是輕松了幾年,卻不僅耽誤了親子關系,也拖累了岳父母。
未來調整孩子習慣,改進親子關系會花更多時間、精力、會更辛苦。
國外
我們也許很佩服歐美爸媽,特別是看到一個白人媽媽一拖二或者一拖三的時候。
其實他們是有著無比強大的內心:比如嬰兒直接放在地上墊子也不鋪;比如出生就睡嬰兒床,做好睡眠訓練,絕不哄睡;比如睡覺必須穿睡袋,誰也不操心給孩子蓋被;比如能買到現成的輔食就不起鍋做;能用洗衣機就不手洗衣服……
所以嬰兒、幼兒期是相對容易帶,只要心夠粗。
孩子上學后才開始真正忙碌起來。
首先是各項學校活動,家長們要積極參與:做義工、出謀劃策、制作點心、道具服裝。總之竭盡所能貢獻力量。歐美學校尤其美國活動非常頻繁,需要大量時間精力。
其次雖然放學沒什么作業,但歐美小孩一樣要上各種課外班。如果生活在幅員遼闊的大城市,光接送就是個不小的任務。如果孩子們學體育運動項目,最基礎最耗時的投球接球,都要爸媽親自陪練。
就算不上課外班,由于放學早,有大量課余時間需要消磨。所以家長不僅要陪玩兒陪練,還要組織、參與孩子們高效的“玩”。比如每周一次或若干次的Play Date,家長不僅要提供場地給孩子們玩耍,還要設計游戲、準備餐食,有時甚至要請幫手才忙得過來。
此外,孩子們的比賽、表演,家長會,父母雙方都要參加,否則不僅是對孩子不重視,也是對學校和老師的不尊重……
所以
選擇建立家庭,雖然是一條辛苦的路,但撫養孩子長大的過程,也是自己成長、更成熟的過程。
很多人甚至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自己更多的力量,開發更多的特質。
我們自己處事更冷靜周全,工作能力更強,知識更豐富,也是對孩子們最佳的影響、最好的教育。
如果我們要堅持終生學習,終生成長。那這個過程和孩子們一起度過,豈不是更好?
不同國家和地區文化、習慣不同,但帶娃一樣辛苦。
偶爾吐吐槽,聽聽故事,也就知道其實每個家庭都是慢慢摸索著,苦樂并進的走著這條路。也就可以充點雞血,相視而笑,繼續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