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來,收到西方文化的強烈影響,有許多詞語從小在我們心中生根發芽,并視之為真理,比如:是非分明、依法辦理、對即是對錯即是錯……
然而,我們的先輩——那些聰明的中國人從來都不會這么干,因為他們知道,“認真你就輸了”。
嘗試一下和旁邊的朋友說:“怎么你一點原則也沒有?”他肯定不會服氣,說不定還會反駁你:“我除了有原則還能有什么!”
也許你會覺得,這么問別人肯定不會承認啦!那不妨換一個問題,“你會做違法的事情嗎?”我相信你自己看了也會在心里告訴我,“絕對不會!”不干違法的事情,何嘗不是心里的一道原則呢?
然而,在許多時候為什么我們讓別人看起來沒有原則?舉個栗子:
你的上司要求你幫忙運送一批貨物出境,你心里很清楚那批貨物是不合法的東西。到底是運還是不運?如果拒絕老板,工作可能會丟掉;如果答應了,那你真的是一個沒有原則的人了。在這種“兩難”狀況之下,我們常常讓別人覺得沒有原則。但除了拒絕和答應之外,還可能這么做——
“好的老板,剛剛驗收的時候檢驗那邊的人說貨物有點問題,我讓他們再查一遍,肯定是剛剛出錯了,等結果出來我就運過去。”這是老板知道你心里已經清楚了事情的真相,便會說“這樣嗎,那先不要運了”。“沒事沒事,如果老板一定要運我也會去的”,“不不不,如果真的有問題千萬不要做。”
這種是非難明,看起來亂七八糟的做事方法,蘊含著很深的智慧。
我們每個人心里都有一些自己做事的底線,一些做事的原則。但我們不能把這些原則赤裸裸地展露出來,因為這樣可能會傷害到別人的面子和自尊。因而,我們在方的外面還有一層圓,讓這些原則圓通地表現出來。
許多朋友把這樣的做法理解為圓滑,實際上圓滑和圓通在本質上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圓滑是把自己的目的用圓包裹起來,繞了一大圈問題沒有解決;而圓通則是通過讓大家都有面子的方法,最終解決問題。
說話的目的是為了能讓溝通的信息接收著能夠聽得進去,聽不將去講的再有道理也沒有用。
作為銷售人員,你為了讓顧客買你的護膚品,赤裸裸的數落著顧客的缺點,雖然你說的很對,但是顧客氣走了;開會的時候,你作為部署提出了很對的意見,然后卻沒有尊重到在場其他人的感受,上司也被你氣走了;你作為總經理做了一個很對的決策,但沒有考慮過這樣讓各個部門的經理很難做,部門經理也被你氣走了……
中國人做事非常講究“由情入理”,把情給對方,對方自然會很講道理。如果真的遇到不會領情的人,我們心里也馬上能夠清楚,以后我們對他就可以“依法辦理”。
“情、理、法”,都是在為“理”服務,不過方式不同而已。前者能夠讓大家都有面子,能夠接收;后者的做法比較赤裸裸,是非分明,可能讓人比較難接受。
既然“對”沒有用,難道可以錯嗎?如果是這么認為,那么我們的思維再次陷入了是非分明的二分法之中,非黑即白,把對和錯看成了完全對立的兩面,真的有這么簡單嗎?
在三分法思維的中國人眼中,連“對”都沒有用,你還敢“錯”?因此,“對”沒有用,當然錯也不可以。因為事情發生錯誤,總會帶來不便,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損失;對呢?若是傷害了某些人的面子,就會引起這些人的反彈,惱羞成怒,蠻不講理,造成情緒化的反應。
可見,僅僅對是不夠的,對只是前提。在對的基礎之上,必須考慮到所有人的面子,不傷害任何人,才不至于產生后遺癥。當中的藝術,還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在生活中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