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記憶力是思維能力的表現
讀第35條《怎樣培養記憶力》有感
萊州市文峰中學 ?程挺模
記憶力是識記、保持、再認識和重現客觀事物所反映的內容和經驗的能力,記憶代表著一個人對過去活動、感受、經驗的印象累積,這是我們作為教師所熟知的內容。說的再直接一點,學習簡直就是一種考查學生記憶的測試。在蘇霍看來,培養學生記憶力也是教學實踐的尖銳問題之一。
他直接看到了:學前期和小學學習期,是為牢固的記憶力打下基礎的最佳時期。通過閱讀他的這篇文章,雖然是針對小學生的,但我感覺對中學生也是適用的,我梳理了他培養學生記憶力的方法大約是以下三種:
第一,記憶來自于感性認識。
蘇霍很看重關于兒童記憶力的培養,他說,“關于培養記憶力的建議,都是以感性材料即實際經驗為依據的”。記憶首先是來自感覺的,這是我和老師們的共識。試想,老師們在導入課堂時,常用的記憶方法就是創設情境,利用感性現象導入課堂。好的導入就是一堂好課的開端。大約十幾年前,英語教學好似特別推崇一種先記單詞的教學法,幾個月時間先記一冊整書的單詞,再進入課文學習。大學英語還分泛讀和精讀的,泛讀是整體感知的,精讀是深度探究的,還是有語境的。我是不贊成初中原來這種脫離情境和語境的純任務性的教學的,實際上這種教學法這幾年也自然“不得而終”了。
第二,記憶來自于深刻體驗。
針對我們司空見慣的 “學生今天學,明天忘”的現象,蘇霍在之前的多篇文章中提到要讓學生尋求問題之間的因果關系和意義,不讓知識和能力失調,現在看來都有“培養記憶力”的所在。這次,蘇霍說道,“在開始識記以前,要讓兒童經過一番思維訓練。” 他接著解釋道,“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頑強的意志而獲取的知識越多,邏輯的認識對學生的情緒領域觸動得越深,那么記憶就越牢固,新的知識在意識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嚴整 ”。所謂“經歷才有體驗”“刻骨才能銘心”“曾經滄海方能徹悟”,也是同樣的道理。在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的教學中,教師是運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分布實驗探究的,進而總結出了摩擦力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接觸面之間的壓力兩個因素有關,學生只要能根據回憶實驗場景,利用控量法表達出具有前提條件的陳述關系,就說明學生掌握了這個知識點。這樣的情況,其他學科也有類似的例子。
第三,記憶來自于情感成就。
當老師的都知道,學生的學習步入良性循環,學習越有成就,他們的理解力就越好,這種理解力是一種高級層面的記憶力。蘇霍更關注學生思維訓練的實質,要讓學生“鉆”得進去,“跳”得出來,才能獲得人格上的自尊。他說,“如果一個兒童只能看見事物、現象的表面的、有目共睹的一面,而他自己并沒有深入到事物和現象的深處和實質里去,沒有作出任何‘發現’,沒有體驗過發現現象之間的出乎意料的相互聯系的那種驚奇的情感,那么這種兒童進行識記是會感到困難的”。大家都有這樣的感覺,“經過小有挫折的探究”,才能感覺收獲成功的快樂。“人逢喜事精神爽”,理解力、記憶力自然就靈活了。如果在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的拓展教學中,讓學生自主設計一個實驗,說明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再經過小組團隊的合作修改,那么學生成功展示之后的情緒應該是很高興的,印象也是深刻的。
蘇霍是不太贊成小學生的機械記憶的,他說,“那些關于周圍世界的現象和規律性的重要原理,不要讓兒童通過專門的背誦和識記去掌握,而應當讓他們在直接觀察的過程中去掌握。 ”這與他一直堅持的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教學思路是一致的。當然,我們知道,對高中生和成人而言,有時理性推理記憶是很重要的;有時強化記憶也并非全錯,例如初中化學“氫氦鋰鈹硼,碳氮氧氟氖,鈉鎂鋁硅磷,硫氯氬鉀鈣”等前20元素就是靠機械記憶的結果,還有高中以后的英語是通過擴大詞匯量來拓展學習的。
文章最后,蘇霍還提出了一個跨學段銜接的常見問題:“兒童在小學里學得很好,可是在小學畢業后就開始學得不好了。這是怎么回事,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現象?”他說,原因之一就是小學里缺乏一種以發展思維、培養智力、打好記憶力基礎為目的的專門工作。但我想,這個板子也不能全部打在小學身上,中學教師也應該在培養學生“記憶力”下功夫研究一番。
前幾年,關于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教學的特點,教育界早有“鐵腿,銅頭,豆腐腰”的戲謔之說。“鐵腿”是說小學的基礎打得好,“銅頭”是說高中的應試做得好,“豆腐腰”是說初中的“基礎、應試”都沒做好,話似乎過了一些。這幾年初中承上啟下的“素養教育”總體搞得也是不錯的。但深入思考一下,小學的“鐵腿”基礎是什么?恐怕很多人說是“培養了好習慣”。什么是“好習慣”,大概是聽話守規的好習慣,學習執行的好習慣,行為規范的好習慣。 其實,這些好習慣是三個學段的共性。同時,我認為,這個“好習慣”應該是三個學段的“思維的好習慣”,比如形象思維、邏輯分析思維,再高一級的批判性思維,有了學習思維的好習慣,才有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實際能力。“記憶力”僅僅是思維能力的一種表現。
另外,培養記憶力還有專門的策略,像是將無意記憶和有意記憶結合使用,根據遺忘曲線做快速記憶、復習記憶等,都屬于是增強記憶力的技術而已,不是蘇霍撰寫本文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