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哲學群里,有個小伙伴提出一個困惑:
“小時候經常說我要當宇航員科學家大明星等等,我都覺得很正常,長大了反而要接受我是普通的人,過著普通的日子,這種落差往往很難讓我接受,為什么不是一開始就教育說你是普通人,要學習在平凡的生活中獲取快樂呢?”
這樣一個問題,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很多人紛紛冒泡說:
所以我的后半生都在自我和解,要自己做個平凡的人。
還有的說:
我從小就覺得自己異于常人,是不是比較自我?
我發現一個好玩的事實,很多人從小就覺得自己與正常人不一樣,但長大后,大部分人都在慢慢接受,自己就是個普通人而已。
這種感覺,不僅僅是自己并沒有成為夢想中的宇航員、作家藝術家的失落;還因為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開始學著向現實妥協,承認自己不是那塊材料,勸自己接受現實的失落。
童年時代甚至青少年時代,我們雖然一無所有,但有的是夢想。人有夢想就什么都不怕!未來的一切都是值得期待的!
后來的后來,我們過著與千萬人都差不多的日子,同樣的為生存奔波,為家庭為孩子奮斗;甚至叫同樣的外賣,追一樣的電影,聽同一個八卦……如果不出意外,這樣安安穩穩地,舒適地過一輩子也并無不可。
只是偶爾回想起從前,覺得小時候的雄心壯志不知道怎么被弄丟了。
然而,即使我們無法功成名就,但我們真的都是普通人嗎?
我想起電影《阿甘正傳》,那個比普通人還傻的傻小子,靠奔跑贏得了學位,跑回了自己的性命、榮譽與友情。
我又想起《和平戰士》里面的男主米爾曼,一個大腿腿骨粉碎性骨折100多處的人,最終戰勝困難,為團隊贏得了金牌。
還有著名的演講家尼克胡哲,一個從小失去雙手雙腳的人,成為了萬眾追捧的勵志偶像。
天才指揮家舟舟,這個先天性愚型兒,拿起指揮棒就能感動全場。
當然,你可以說 ,我們都沒有他們的天賦或運氣,但這足以證明想要超越普通人,與智力無關,與身材無關,與起點也沒有關系。
人人都可以成為某個領域里的天才。
所以我回答那些提問的人:
因為人本來就不是普通人,每個人身上都潛藏著無限的可能性,這是人身上非常寶貴的東西。教育的力量就是要把這種可能性喚醒,但是現在的教育大多數都是讓人變成普通人。
如果我們從小都被教育說你是普通人,做平凡人,就不會有愛因斯坦,不會有埃隆馬斯克,不會有在各種領域里發光,不會有各種創造奇跡,引領人類文明前進的偉大人物。
我從來不相信任何一個人都是普通人,只是很多人活成了普通的樣子。
現在有一部分雞湯學會說:承認自己是個普通人,就是放過自己。天才往往就那么幾個!
相信這句話的人,怕是對普通與不普通有什么誤解。
不普通并不意味著要成為馬云、馬克思、畢加索、愛因斯坦那樣的人,而是要找到自己的天賦,成為獨特的自己。
有些人的天賦注定在商場上,有的在政治上,有的在路上,更細分一點,有牧師、醫生、老師、飛行員、銷售精英、隱士修道士,家庭主婦,還有的人使命是天生的體驗師,他們注定一輩子要多元化發展,干完這個尋那個,要折騰,因為他們最怕的東西是無聊兩個字。
未來的世界,只會越來越細分化。
想要成為不普通的人,要根據天賦,創造適合自己的賽道。
不要為了名利去和天生搞政治的人競爭,也不要為了享受追隨那些看似悠閑的隱士,因為那都不屬于你。
屬于你的,只能是你熱愛的,愿意不顧一切去追尋與進化自己的。
你要找到它!
至于拉開普通人與天才的差距,正是正確賽道下的專注力與刻意練習。
只有找對了,才有足夠的動力,面對各種困境,實現自己的欲望。
所以,你還有擺脫普通人的欲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