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要走了,這碎片化的一年,有必要收攏一下。遂理一下今年讀過的書吧。
1、《莫言文集》
這本文集收了從《透明的紅蘿卜》(1985)到《蛙》(2009)的長篇,還包括30多篇短篇。此前不曾讀過莫言的小說,故找來讀。讀了卻不喜歡他講故事的方式、不喜歡那些人物和語言。完整看完的只有《蛙》,其它像《檀香刑》《豐乳肥臀》《紅高粱家族》,只是跳翻,沒有好印象。幾年前,讀過他的《我的高密》,讀他成長的故鄉往事,似乎更可讀些。
2、瓦爾·赫拉利 《人類簡史》《未來簡史》
前一本出版后已風靡兩年多,今年姊妹篇再領風騷,自然不能不讀。第一本開篇即帶讀者走進一個多人種并存的歷史,我們是Homo sapiens(人屬智人種),類比獅子是Panthera leo(豹屬獅種)。幾十萬年前,智人只是人類的一支,而現在,其他人種都被智人種直接或間接地滅絕(或同化)了!智人勝在想象的能力,歷經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革命,終于成為神一般的存在,而未來的關于存亡的議題也日漸浮現。讀的過程,每每感到自身的渺小,找到一種維度反觀自己生存的意義。
3、 賈雷德·戴蒙德 《槍炮鋼鐵與細菌 :人類社會的命運》
承《人類簡史》,讀了另一本奇書。人類史的種種隱秘與巧合,讀時每每腦洞大開,有大呼過癮之感。
4、 李中瑩《愛上雙人舞:如何擁有和諧的戀愛、婚姻生活》、 約翰·戈特曼 / 娜恩·西爾弗 《愛的博弈》
有個作家說:“婚姻不能真正消滅孤獨,但它并非沒有用處——它可以用煩惱來代替孤獨。”第一本書的作者說:“成功的婚姻,就像是配合默契的雙人舞。” 書中提到了婚姻的五個致命傷、提出了夫妻相處的幾種機制,也強調了自我價值、平等權利等等。婚姻,不是一件無師自通的事情。第二本書的作者是心理治療師,講的內容具有實踐價值,全書核心兩字是——信任,其它關鍵詞還有:欺騙出軌、愛情修復、滑動門時刻、消極詮釋、情緒協調、零和婚姻......作者對愛情的定義是:雙方都有意培養和鼓勵珍惜彼此,認為對方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思想和行為的狀態。
5、大前研一《專業主義》
在得到上聽到某期節目推薦此書,提到“U盤化生存”,故找來看(最后似乎沒看到相關論述)。書中講專家需具備的幾種能力: 先見能力、構思能力、討論的能力 。有趣的是專家的詞源“profess”指的是“向上帝發誓,以此為職業”,聽起來指的是“不忘初心”的匠人。但作者明顯講的只是“企業家”。
6、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 《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
“異類”是一個區分爛俗成功學的概念,作者取的是這層含義:一個在價值上能與其他樣本顯著區別開的統計觀察值。這意味著作者站在統計學、群體性上去研究成功人士。作者證明的是:“異類”的決定因素并不是個人奮斗,反而是某些隱蔽的先天優勢、文化背景、歷史機遇。對我等普通人來說,這結論太現實、太傷人了,我也想成為一個 Outlier 啊!
7、 菲利普·津巴多/約翰·博伊德 《津巴多時間心理學》
我們常掛在嘴上的三觀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作者想引起我們思考的是他認為更重要的“時間觀”。此“時間觀”不是說一個人守時或珍惜時間,而是說一個人對于時間的整體態度。對待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積極或消極態度,形成了人類的六種時間人格。認清時間的悖論、認清自己所屬的“時區”,是我們生活得以有秩序、有意義的關鍵。其中一章講時間觀之于愛情,男人更傾向于享樂主義的現在時間觀念,而女人更傾向于未來時間觀念。一個結論:很多人離婚時不該寫性格不合,而應該寫時間觀不合。
8、呂世浩《大秦三部曲》
因看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而對先秦史感興趣。電視劇是根據《大秦帝國》拍攝的,只因有六部,怕讀來耗時,最后找來這本做替代。三部曲包含: 《秦始皇: 詐與力的極致》、《帝國崛起 : 王道、霸道與強道的取舍》、《敵我之間 : 成在對手,敗在隊友》 。“越艱困越奮斗,越順利越荒唐。這樣的規律幾乎貫穿于整個秦人歷史的始終,就像是對他們的詛咒。”“多難興邦,驕奢失國,正是秦國歷史最好的寫照。”
9、《優質學習套裝》、采銅《 深度學習的藝術: 知乎采銅自選集 》、布朗《學會提問》
套裝含《學習之道》、《刻意學習》、《練習的心態》、《如何高效學習》、《行動學習的本質》、《行動學習催化秘籍》。這些都是很經典(常見推薦)的書目,但懷著若即若離的心態看讀,我很快就像到景點上留下“到此一游”的游客,最后兩手空空而回......
10、 莫提默·J. 艾德勒 / 查爾斯·范多倫《如何閱讀一本書》
一本經典的暢銷書,書中提出閱讀的四種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我現在讀書基本出于興趣或便利,而不是問題導向,所以淺層次的閱讀方式倒是用的多,包括讀這本......
11、 鐘云霄 《混沌與分形淺談》
書中提到混沌的重要性:混沌被認為是20世紀物理學的第三次革命,另外兩次是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混沌就是系統的無規行為中的規律性。”這很費解。書中出現的數學分析一點都不友好。這個理論其實是推翻了確定性的物理觀:即使給足了初始條件,你也無法確定長時間運轉后的結果。
12、 張鳴《無所畏與無所謂》
歷史隨筆、清末民國的故事、國民性話題、雜感。閑暇讀讀就好。作者隨口說孔融仗著圣人之后,說了不忠不孝的話而被曹操誅殺。但查閱《后漢書》《三國志》,都明明白白寫著這是曹操命人栽贓的,可見此書太過于“無所畏”了......
13、 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
曾想仔細精讀,中途發覺章節內容太多,幾度欲棄。不過此書值得重讀。人每時每刻接受信息并做出應對,然而對于自己做出判斷與決策的基礎原理恐怕知之不多。作者提出雙系統來解釋人類大腦的運轉,系統1 主要指無意識的運作,系統2主要指受理性控制的運作。第一部分的每章都很精彩,從不同面向來說明這兩個系統。得到的啟示是:審慎地對待自己的“不假思索”、第一反應、思維慣性,并將優秀的系統2思維固化進系統1快速使用......
14、黃榮華《人本教練模式》
第一章關于“人”字的起源與演進特別有趣,由“人”到“比”、“從”、“北”、“化”,妙趣良多。
15、唐翼明《中華的另一種可能:魏晉風流》、吳松弟《中國古代都城》、趙榮《中國古代地理學》
魏晉時代是繼春秋百家爭鳴之后的學術、思想高峰期,第一本書講了這段時期的名士故事、思想潮流、士族階級等等。后面兩本都來自商務印書館二十年前出的一套文化史叢書,兩書的作者都是高校教授,內容都言之有物,而且并不高深,可一讀。
16、 埃雷茲·艾登 / 讓-巴蒂斯特·米歇爾 《可視化未來:數據透視下的人文大趨勢》
早前在誠品書店看到這本書,當時被吸引就看了四分之一,后來偶然在論壇淘到電子書,大呼有緣!此書將谷歌圖書500多萬本電子書作為大數據,用“ n元詞組詞頻查看器 ”做詞頻分析,發現了很多有趣現象和結論。強烈推薦。
17、 查爾斯·韋蘭 《赤裸裸的統計學》 、 喬丹?艾倫伯格《魔鬼數學:大數據時代,數學思維的力量》
“ 統計學就像是一種高智商武器:正確地使用它能夠幫助我們,但錯誤地使用它也會產生災難性的后果。本書不會將你變成一個統計學專家,但會讓你對這個領域保持謹慎和尊重,不至于釀成大禍。 ”第二本除了統計學,還有幾種重要的數學思維,啟發很大。
18、王健《還原真實的美聯儲》
“ 本書不僅對美聯儲的歷史背景、政策目標、組織架構和運行機制作了客觀明確的描述,而且對國內讀者特別關心的有關美聯儲的各個問題進行剖析,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在澄清若干對美聯儲的常見誤解之后,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美聯儲在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上的作用及其行事邏輯,從而進一步增強對全球市場的預見能力! ”
19、《在火星上退休: 伊隆?馬斯克傳》
閱讀過程挺激動人心,但內容有幾次反復、前后不一致。開始以為是電子書制作問題,后來看書評,得知這竟然是一本拼湊的偽作?!
20、中國國家博物館《微博物》系列刊物
這是國博在2014年出的電子刊物,多看閱讀上有六期。本想看看文物知識,附庸風雅,卻有意外之喜:這刊物有更高追求,每期都有特定主題,制作精美,涉獵廣博,仔細還能讀到提及李銀河“甲女丁男”的論述、馬鞍的發明與戰爭的進階......
21、 《魔力四射:如何打動、親近和影響他人》《絕望成就了我:史玉柱給年輕人的14堂創業課》《餐桌上的進化史》 《冥想:喚醒內心強大的力量》《股票大作手回憶錄》
本著練習速讀以及相信“任何書籍都有幾處閃光點”的念頭,讀了這些書,一目十行。
22、《Python之旅》《Python進階》《流暢的Python》《Python cookbook》
由于工作緣故,又翻了一些Python教程和書籍,都是跳著看了部分章節,沒有完整讀完的。
23、 維克多·弗蘭克爾 《弗蘭克爾自傳:活出生命的意義》
想看作者那本“著名”的《活出生命的意義》,沒想到看的只是他的自傳......作者是個猶太心理學家,是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幸存者, 其父母、妻子、哥哥相繼死于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下來 。化痛苦為力量,他最后開創了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 如果有人問我成功的秘訣,我通常會這么回答:我堅持一個原則:即使做很小的事,也要像處理大事一樣用心;即使做很大的事,也要像對待小事一樣冷靜。”
24、鄧安慶《山中的糖果》、《我認識了一個索馬里海盜》
與我同姓的青年作家,天然感覺親近。我關注其公眾號和豆瓣有段時間了,看過平時文章和動態,這是第一次讀出版物。相對喜歡第一本情真意切的有共鳴的隨筆,最喜歡《快餐店的日與夜》、《回鄉十記》,而第二本短篇小說集未能代入。
25、 奧爾罕·帕慕克 《我腦袋里的怪東西》
豌豆最愛讀帕慕克,而我愛屋及烏。這本小說寫了一個平凡的小販,對他,我不喜歡,也難以厭惡,因為他既善良又軟弱,既無能又真誠,連帕慕克似乎都不知道要如何安置他最終的命運——他造了一座城和兩段婚姻困住了他。
26、石黑一雄《被掩埋的巨人》
迷霧使人丟失記憶,那么,要不要去找回記憶呢?為什么會有迷霧來蒙蔽記憶呢?萬一找回的只是仇恨、痛苦的記憶,又該如何面對呢?
27、郝景芳《北京折疊》《生于一九八四》、特德·姜《降臨》
《北京折疊》獲得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獎,年初拜讀。年末看到“ 郝景芳說,故事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如果沒有故事,如果沒有我們對于生活的講述,那么任何人的生活都是碎片化的,是一盤散沙。你回顧自己的一生、給自己講述人生故事,才能把自己整合成一個完整的人。而小說家通過講述萬千碎片的故事,把這個世界組成了一個圓融的整體。 ”遂又讀了一本《生于一九八四》。而《降臨》是看了電影后,買來讀的。都是有名氣的科幻作家,故列一起罷。
照此一理,讀過的書還真不少了(已剔除部分中途棄的)。我平時讀書時間主要有三塊:上下班在公交及地鐵時、上班午休時、外出火車或長途車時。有個共性就是:不在家。手機電子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而由此帶來的缺陷也很多:容易走神、陷于局部章節而失去綱領......
新到的一年,計劃:多做些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寫至少五篇精讀后的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