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s Search for Meaning》 By Viktor E. Frankl
和這本書相遇是冥冥之中上天助我。
兩年前我陷入抑郁,世界變成了灰色,每天的生活仿佛在泥淖之中無法逃脫。心理咨詢師教條似的的建議就是隔靴搔癢,沒有任何作用。
在一起偶然的網頁瀏覽時,碰到了Viktor E. Frankl的《Man’s Search for Meaning》。我被作者本身的經歷深深的吸引:在納粹集中營里,以一個心理醫生的視角去觀察和解讀人們的心理狀態,最終發展為一代宗師。
書買來,小巧的一本也不是很厚。開篇作者就說道:“書中記錄的是一個集中營幸存者的經歷和體驗。書中所述不包含大家已經熟知的大型恐怖事件而由許多小的日常折磨組成。我想通過這些事實回答一個問題——一個普通俘虜每天生活在集中營里,會有怎樣的心理歷程?”
閱讀過程中我有兩個主要的思想線路。第一個就是我對作者的冷靜筆觸佩服得五體投地;他用他的專業訓練把自己放在一個思考者的角度但是卻身處其中。對于每一個事件的敘述客觀到絕情但同時又充滿了無以言表的個人痛苦和掙扎;隨著他的文字,我的另一個頭腦一直在呼喊:我被作者騙了!不是說好是心理分析的么?每一個用旁觀者的視角寫出的文字都在泣血,冰冷的事實就擺在那里讓人毛骨悚然。
一天一片干面包;要合理利用香煙去換取食物維持生存;看著獄友開始放棄;饑餓,寒冷,被毒打;每一次選擇都是生死攸關;沒有選擇;
當日常只剩下瑣碎的對生存毫無意義念頭,他卻從這樣的念頭中轉換了視角——用自己唯一擅長的心理學工具,分析自己的狀態。也就是這樣一次次的審視和自我剖析,他認識到除了創造性工作和愛能體現生命的意義之外。人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他還可以選擇自己對待環境的態度,這個選擇本身,就是生命的尊嚴和意義。
他說:“每一個痛苦,每一個失敗,每一個絕望也都被附有著深刻的意義。特別是在痛苦時,我們可以穿越痛苦,精神得到了歷練,指向下一次的成功。即使是犯下滔天罪行,后悔內疚,我們也獲得了自我完善,精神上自我超越的機會。即使是面對死亡,我們可以學會對自己對別人更加負責的態度。我們每一天的生命都應該像重生一般的活著,也應該像馬上就要重蹈舊錯一般的活著。”
我記得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心中仿佛有熔巖流過,炙熱和黏稠讓人無法呼吸,但是這火熱的力量也推開了那厚厚的泥淖——沒有光,這火焰本身就是光。
——如果痛苦本身也有意義。
接下來的日子世界仍然還是暗無天日,但有了一個小火苗慢慢的燃燒。完成一項工作;完成一次鍛煉;完成一次冥想;雖然還是痛苦但是終究是為了不讓自己完全敗下陣來,為了未來重新見到陽光的那一天。
如今我走出那團泥淖。這本書也就安靜得呆在書架上。也許是內心的自我保護,許多關于集中營的描寫細節我都忘掉了,但那時熔巖滾過的感觸,會在黑暗重襲的時候出現,支撐我繼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