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盼? ?
來源: 桃李邦? (ID:ZPEDU100)
最近一位做市場工作的小伙伴在公眾號后臺向我咨詢一些問題,我答應他針對他的問題寫一篇文章來闡述。
培訓機構投資人對于市場部門不夠重視(沒五險、沒規劃、沒培訓學習),對于校區的未來也沒有擴張做大的想法,這樣的機構是否還應該死磕?
對于在教培行業工作的市場人員,比較合理或者說良好的發展通道應該是怎樣的?
看完這兩個問題,我瞬間想起了6年前的自己,那時候我在校區工作,帶領市場團隊。我每隔半年都會做一次個人成長復盤,現在的我和半年前的我相比哪里有了進步,在后半年我應該超哪方面努力,我一整年的校區工作目標進度如何,我后面會遇到哪些困難挑戰,我應該去尋找讀哪些書或者找哪些領導或行業朋友尋求幫助。我希望教育市場人從這些方面來時時刻刻提醒&衡量自己,你就好比是一家公司,你是你個人有限責任公司的法人代表&CEO,也是你這家公司的業務增長負責人。
01
一個校長的思維是一所學校發展的天花板!
在政治場站對隊很重要,在職場跟對人很重要,你要觀察你跟的這個領導,你的老板值不值得你跟隨。
一個領導的水平高低從三個地方最能凸顯來:
①開會&培訓講話? ? ②布置工作任務? ? ?③對待下屬的態度
如果你覺得你的領導很nice,他對你從事的崗位重視程度不夠,說明這個崗位當下在公司的貢獻價值很低。在問題中你提到投資人對于市場部門不夠重視,我第一時間想的是你們校區市場部門一個月給校區的貢獻價值是多少呢?做員工的人不要覺得自己比老板聰明,老板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屁股決定腦袋,老板掌握的信息資源肯定要比員工多,所以他做決策的判斷依據相對比較詳實。
公司未來有什么規劃,這個屬于戰略層面的東西,一般老板只會和高層談論,如果不是公司高層就不要想這些對你沒有實際幫助的問題了。
雖然說公司給員工最大的福利是培訓學習,確實很多培訓機構做不到這一點,我以前的公司稍微還好點每周都有一二次內部培訓學習,當我成長到一定程度,我覺得內部培訓學習無法滿足我的成長需求,我自己花錢外出學習,買書學習,交行業優秀朋友學習。再重申一遍,公司不是學校,上學是要交學費的,公司是價值交換的地方。一定要放棄學生思維,比如公司沒有培訓我,所以我不是很清楚;領導沒有教過我,所以我不會。在職場上別人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我們要自己主動學習,主動積極成長,你的個人青春歲月非常寶貴,你要對自己的成長進步負責。
對于公司不繳納五險,這個看情況可以和老板談。我2015年來北京的時候,我們公司問我有社保么,我說沒有的。領導問我是不是剛剛畢業,我說已經工作快4年了。我以前在三四線城市工作,幾乎很少有公司繳納五險一金,來北京工作之后才知道原來這是每一個職場人的標配。經濟利益上的事情一定要去爭取。
一個員工什么時候應該從公司離職,就是你覺得在這家公司已經沒有什么成長發展空間了,該學的基本學的都差不多了。按照常理來說在一家公司待夠三年以上的員工才有資格去說這樣的話。
02
方向很重要,選擇大于努力。
?我當年走出大學校園,剛剛工作前半年總懷念校園生活,?工作一段時間甚至也想過回去考研或者考個證,很多走出校園的學生就是為了學習而學習,如果他是帶著解決問題和提升自己的思維去學習結果完全不一樣。現在回想起來這其實也是自己典型的學生思維,沒有真正和社會接軌。
我回來去做市場銷售工作,其實緣于我本人的性格,我比較喜歡分享交流,大學時期也是社團活躍人物,還有自己比較看好這個崗位未來的發展, 然后選行業也非常重要。?我當年心中有三個行業待選:教育、環保、健康,我覺得永遠不會out。
我后來選擇了教育培訓行業,我覺得這個行業雖然賺不了大錢,但是它永遠不落伍。只要婦產科不關門,教育培訓行業就有得做。未來新一代90后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投入一定會越來越大。我當年就是基于這樣基礎的一個判斷懵懵懂懂走進教育培訓行業做市場銷售,那時候我們的工作性質就是地推賣一張5塊錢試聽課門票,然后邀約家長到校參加demo課,整個公司的業務模式是 團隊地推+會銷, 那時候公司提供的集體宿舍,一個三室一廳的房子架子床最多可以住20個同事。每天的工作時間平均在14個小時左右,剛剛開始覺得工作非常乏味單調,慢慢的我自己去尋找在工作中提升機會點。很多伙伴天天抱怨,說苦說累, 我幾乎從來沒有抱怨過。
我每天工作結束,回到員工集體宿舍一邊泡腳一邊整理自己的拜訪客戶記錄,閱讀相關學習書籍,復盤一天的工作,分析我接觸過的客戶。
我半年時間做到了40個業務員團隊業績第一名,成為銷售主管。
我在教育行業工作第三年的時候,我才慢慢有了自己的職業定位,思考自己以后的發展方向,前二年都是邊工作邊猶豫觀望,想著有沒有比現在這個行業賺錢快的行業,有沒有比較簡單輕松還能賺大錢的項目。現在想一想,覺得那時候比較浮躁,沒有定力。
你問我“教培行業工作的市場人員,比較合理或者說良好的發展通道應該是怎樣的?” 我想說的是所有的發展方向是你干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在你沒有想好或者確定好自己的方向的時候,請你一定要把當下手頭上力所能及的事情要干到極致。中國道家創始人老子有句名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這就告訴我們,無論什么樣的職業,做什么樣的工作,要把這件事做好了,首先要把這事先做細了。以小見大,就是把小事做細,做透,細中見精了你也就成了!
如果你跨過了這一步,那要思考你未來走個人創業方向還是找一家公司做管理。這一切都是由你第一步的職業積累決定的,很多人工作了很多年,沒有職業積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阿里巴巴有個中供銷售冠軍叫做賀學友,他寫了一本書《銷售鐵軍》,他現在光光做培訓咨詢業務已經生活無憂了。我們就要想一想,賀學友為什么能夠達到如此成就,這些絕不是他第一天進阿里巴巴做中國供應商銷售就能想到的。
我現在做事情只做有積累性的事情,只做最核心最本質的事情,無論是我籌備的項目,寫公眾號文章,讀書等,短期看起來都沒什么效果,但是這些事情可以越做越大,越做越有積累性,越做越有成就感。
03
其實很多人只是羨慕別人成功,從來不去思考別人為什么會成功,別人付出了什么。?
美團創始人王興接受《財經》專訪時說過這樣一段話: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的事情。這是很多人的狀態,行動上的勤奮,掩蓋了思維上的懶惰。沒有目標的勤奮會四處碰壁。唯有深度思考,才能成為你在未來披荊斬棘的武器。
很多時候,我們忙只是為了省去思考的麻煩,并且故意放大自己的努力,到頭來只是自我感動罷了。不走心的努力,最后都是徒勞無功。
缺乏深度思考,低質量勤奮的人永遠只能當個執行者,而低質量懶惰的人,可能連執行者都不是。
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保持專注多動腦,自然能夠找到一些方法,并最終可以形成自己的處事思維。
有人說:“一個人的思維決定一個人的生活品質。”一個人不管做什么行業,基礎的素質都是一樣的,所有的成功背后,都有一種精神在支撐那就是不斷學習改變和死磕到底的精神。?
多看書,多思考,慢慢地,你會欣喜自己一路的改變。
堅持學習,不斷成長,努力向前。
一個人的成長性思維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