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是世上最美的語言。《島上書店》里有這么一句話:“掌握了怎樣寫短篇小說,你就掌握了整個世界”,我覺得也可以杜撰為“讀盡了天下好詩,也就領略了世間所有的美好”。短短的幾行字,或能給人無窮的鼓舞,或能給人無盡的美的享受,只是,我在很久以后才逐漸體會出詩的妙處來。
喜歡汪國真的詩,簡單明了,充滿哲思。 尤其是最近再次細讀他的《旅程》后,又有了不一樣的體會。
無論走向何方
都會有無數雙眼睛跟隨著你
從別人那里
我們認識了自己
——汪國真
從別人那里,我們認識了自己。 短短的幾個字,卻是在經歷過生活的浮華與長時間的思考而提煉出來的人生哲理。
自己是很難準確地認識自己的,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便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習慣性地按照別人所期待的方式去生活,因為只有別人眼中的自己滿意,自己才會滿意。 但若是一味地去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而忘了自己的心之所向,那生活將是充滿遺憾且了無生趣的。缺乏深刻的自我審視,一個人容易隨波逐流。
可怎么認識自己呢?大概讀書是一種收效頗豐的方式。通過閱讀,在書中看到形形色色的人,有讓你喜歡欣賞的,有讓你討厭鄙視的,從這眾多人的身上,你會發現喜歡的那些人當中,他們身上美的品質,自己也有少許,而那些沒有的,要么是需要學習的,要么就是應當是摒棄的,你會很清楚地在自己身上增減或是刪除某些品性,人的內心便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得以凈化。
“腹有詩書氣自華” ,很美的幾個字,但因為被人們喊口號似的重復地說著,便覺得失去了它原有的韻致。但不得不承認,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他們眼神里和舉手投足間是有區別的。有一些人,見幾次后,你會覺得似乎可以一眼看穿,交流幾次后,會發現此人言語中充滿世俗之氣;而有些人,也許通過為數不多的交流,便會讓你體驗到人與人交流的莫大樂趣,談話內容不再是老生常談的話題,每一次都有新意,而且極具思想性。人生活在現實里,時時刻刻都在關注物質,從而忽略了精神上的追求,這個人是不那么可愛的,并且生活也會少很多的深層次的樂趣。有些人走過很多地方,以為自己已行了萬里路,但也許只是掌握了比人多一些的拍照技巧,而有些人,靜坐一隅,內心早已行遍萬水千山,對生活的認識有更深層次的認識。
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先行,若身體被現實所奴役,那就讓心靈沖破現實的藩籬,使得靈魂在高處。
一個人若對很多事,既不期待,也不過于在乎, 那么,他應該是活出了自己,并且活得比一般人灑脫。關心自己擁有的,不去想別的。因為沒有期待就不會失望,沒有得到就無所謂失去。失而復得很令人欣喜,但得到后失去總比從來不曾擁有過更令人憂傷。
在歲月里做一個活得通透的人,需要多少歷練? 就像鮑勃·迪倫說:“一個人要抬頭多少次,才能看得到天際?”,人總是在俯仰之間明白很多事,比如那些過了很久還會耿耿于懷的事,它始終像扎在心底的一顆刺,當疼痛不再,最初你會以為它已經徹底消失,可后來才發現,它不是消失了,而是早已成為生命的一部分,而這顆刺將伴隨著你,也許直至生命的終結。?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當你不再為往事嘆息,這便是一個人真正成長的標志。
先哲們大多推崇活出自己,但似乎很難。要像《飄》里白瑞德那樣對一切都毫不在乎,又對一切都看得明白,那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但對于活出自己這個永恒的命題,我相信生活的力量,相信時間的力量,某一天,它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