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為什么你上大學跑去陜西啊?”我腦海里下意識地脫口而出:“因為我喜歡吃涼皮肉夾饃啊!”在楊凌呆了4年,涼皮肉夾饃這組美食CP不但沒有吃膩,竟愈發狂熱。
離開楊凌這個小鎮,心中一直念念的除了一群臭味相投的兄弟,還有一家名叫老虎的面皮店。吃過很多地方的涼皮和肉夾饃,但始終找不到陜西的味道。究其原因,正如董克平老師所說:各地的美食遷移到其他城市變了味兒,最主要的原因是食材,特色小食取材本地很重要,這個是無法替代的。最愛的這家老虎面皮,是一對兒夫妻經營的,店面很小,但總是很火爆。每每出去逛街,午餐必是這里解決。她家的面皮薄而軟,面皮微微透,但面質精道,有嚼勁。辣椒油丟辣但很香,面筋是那種水洗面筋,不是切成丁塊兒的蒸面筋,不規則形狀,很爽口,另外配上黃瓜絲和豆芽:酸湯汁、醇香辣椒油、爽滑勁道的面皮,每一口都意猶未盡。
倘若在夏天,點上一份涼皮、臘汁肉夾饃,另外再來一瓶本地特色飲料:冰鎮冰峰,不僅解饞、飽腹,享受美食的同時,還能解暑,豈非完美?
對于這份美食的熱愛,卻從來沒有下筆描寫過它們。不是不想寫,總是覺得陜西涼皮和肉夾饃地道的美味,我難以找到合適的詞句表達。而今薄淺地介紹,希望有志同者。
涼皮是陜西的特色小吃之一,但不同地區又有各自的特色:陜西涼皮、秦鎮米皮、漢中面皮、岐山搟面皮。在其他地方吃不到正宗好吃的陜西涼皮,除了面皮本身不夠勁道,制作手法欠缺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拌料中的辣椒。油潑辣子是陜西的一大特色,制作這種辣椒油必須用陜西本地產的辣椒面兒,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秦椒:寶雞辣椒最負盛名。寶雞辣椒皮薄、肉厚、籽兒小,最終要的這種辣椒味濃、香味濃郁、辣而不燥。這種辣椒面兒制作的辣椒油,淋潑在涼皮上,不管是色澤還是口感,都是其他地方無以倫比的。
臘汁肉夾饃是陜西的代表性特色小吃。由樊鳳祥父子倆創于1925年,已有70多的年歷史。可喜的一件事:2016年1月,肉夾饃入選陜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人們稱贊它是:“肥肉吃了不膩口,瘦肉無法滿嘴油。不用牙咬肉自爛,食后余香久不散。” 肉夾饃最有名的是潼關肉夾饃,潼關的肉夾饃與白吉饃不同,其饃外觀焦黃,條紋清晰,內部呈層狀,餅體發脹,皮酥里嫩,火功到家,食用時溫度以燙手為佳,且老潼關肉夾饃是熱饃夾涼肉,餅酥肉香,爽而不膩。
提到肉夾饃,就不得不提起大學也愛了四年,如今再也沒吃到過的雞蛋花干夾饃,一塊五一個,這價格簡直太良心:外面是肉夾饃的白吉饃,里面是跟肉一起鹵制的雞蛋和花干。普及下:花干,學名蘭花干,是一種當地特質的,網狀形的干豆皮,其實也不準確,應該是有豆泡口感的豆皮。當地的人,在夾好雞蛋和花干之后,還會往白吉饃里淋上一勺鹵汁,所以每每都吃得滿嘴滿口都是油,還忍不住舔舔嘴巴和手指。不過這個美食在外地就沒再見過了。
我喜歡吃,如果以后可以不做互聯網,我希望是的工作是可以跟吃有關。我有兩個夢想:第一,吃遍中國地道的美食,用我的相機和文字記錄下來,再寫成一本書,然后全國各地的旅游的人拿著這本書就能吃到最好吃最正宗的美食。第二,我想開一家涼皮店。
嗯,人要有夢想,萬一實現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