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分享:3/20
作者:羅大倫 羅玲
出版: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很久沒碼字,有一個很靠譜的借口是——從17號開始,兩個娃陸續生病了,現在還沒好妥當。
17日,我還在外面有事,先生來電話,說大寶發燒。回家一量,在38.5左右徘徊,看他精神還不錯,就沒有用藥。等到下午,直接到了39.6,喂了第一次布洛芬。當天晚上開始,人有點蔫了,到18日,陸續用了三次退燒藥,不再發燒了,人一直很精神,19號基本沒事了。當我還在想這個小家伙怎么莫名其妙發燒的時候,21號一大早他又開始留鼻涕。大寶長到三歲,每次感冒初期處理一下,從來沒用過藥,一周自愈。這次抱著僥幸的心理,沒有做任何處理,讓他出去玩了一上午海洋球,結果,唯一的一次大意給我挖了一個巨大的坑。22號,鼻涕由清變濁,開始咳嗽,晚上開始低燒,跟我說耳朵疼,兩邊耳溫有0.4度的溫差,這下麻煩了。
23日一大早帶去三甲醫院的兒科,兒科醫生把我們打發到耳鼻喉科,照了個耳鏡,耳膜已經有積液,我的猜測被驗證了,大寶患上了中耳炎。回到診室,醫生看了看血常規和耳鏡結果,說“這很麻煩呀。”我心里一緊,然后眼睜睜看著醫生直接給我開了頭孢。一個大意,我就不得不給孩子上抗生素了么?我看了看精神還不錯的大寶,略一思忖,跟先生說,我們去看看中醫吧。
來到附近一家小有名氣的兒科中醫診所,大夫看了看血常規說還不著急用抗生素,開了幾劑中藥貼,第三天大寶開始好轉,我還沒來得及高興,27號二寶有開始咳嗽,有痰音,估計是交叉感染了,4個月的寶寶,不敢大意,28日帶大寶復診的時候把小的也帶過去了,吃了三天中成藥,慢慢轉好。
嗯,啰嗦了這么多,我還沒說兩個孩子生病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用數據說話就是:不到10天瘦了4斤,平均每晚醒來5-6次,平均每天斷斷續續的睡眠大約6個小時。
孩子頑皮的時候各種嫌棄,但是當孩子生病精神萎靡的時候,我開始無限想念孩子的調皮搗蛋。
當我們有了孩子,總是不得不充當起孩子的家庭醫生,然而對于“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生長迅速”的孩子,我們卻總是束手無策。如果不想動不動送到醫院打點滴,不想動不動給孩子吃抗生素,那么,我們可以為孩子做點什么呢?
這不是大寶第一次感冒,以前每次感冒初期,我都會自己在家中處理,于是感冒癥狀不會太嚴重,也不至于得中耳炎。
好了,終于要說到今天聊的書了——《讓孩子不發燒,不咳嗽,不積食》。這是我的枕邊書,每次孩子偶感風寒,我就會翻出來。正是這本書陪伴了我和大寶不進醫院的頭三年。
這是怎樣一本書?
1.作者心懷“幼兒園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慈善之心
為什么做父母的一定要學習中醫育兒的知識呢?因為懂得一些醫學知識的父母能在孩子身體失調的初期抓住先機,及早發現孩子疾病的苗頭并予以遏制,不會等疾病發展嚴重了才慌慌張張地求醫問藥。——羅大倫
“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懂點中醫育兒理念,即使做不到“上醫治未病”,我們也可以做到“中醫治欲病”吧。作者在書中也十分強調“好父母應該是孩子的第一個醫生”,整本書都是在“授人以漁”。
2.通俗易懂
作者從發燒、咳嗽、積食這三個孩子常見的病癥入手,列出癥狀,給出對策。小標題貼近生活通俗易懂,內容言簡意賅。將孩子最易得的感冒分成外寒、外寒里熱、表里俱熱、反復這四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列出了詳細的癥狀,并給出了對策。
3.方子簡單易行
比如我們大寶用得最多的就是紫蘇葉,感冒初期,紫蘇葉煮水喝,燒水泡澡,身體發熱,微微出汗,感冒癥狀很快會消失。大寶兩歲的時候,流清鼻涕了,就會自己要求“媽媽,喝紫蘇水。”紫蘇水味道香香的,小朋友一般都不會抵觸。還有取嚏法,不單對小孩子有用,大人用效果也很好。書中的方子,有很多都是食材,一些藥方用藥也都很簡單,便于家長家中操作。
關于中醫和西醫
最近總是看到中醫粉和西醫粉互掐,有一個分歧點就是認為中醫沒有量化,副作用不明,我想這跟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有關系。我個人喜歡中醫,但是也不排斥西醫,各有所長,各取所需,所有的個案都不足以以偏概全去否定一方而肯定另一方。
我喜歡這本書。案頭有這樣一本書,心中會安定很多,至少我知道大概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什么病癥,該如何應對。我一直在想,如果21日我沒有大意,把大寶留在家中按外寒癥狀做處理,是不是他就不會得中耳炎,是不是小寶就不會被交叉感染,但是,沒有但是。起病初期的大意、僥幸都會在病癥惡化的時候來打臉,所以,我得努力成為一個有知識、懂常識的媽媽。
其實小孩子生病無非是發燒、咳嗽、積食,能在家中調理,對孩子對大人來說都是福音,當然,孩子不生病,就最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