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吃五谷,難免一病。誰沒個頭疼腦熱,小病小災。
最近,我就生了小災——皮膚過敏,刺癢難耐。
就近住處選擇了一家三甲醫院的皮膚專科進行就診。為了最快排除病癥,特意掛了副主任醫師的號(主任醫師很少坐診)。
不承想,前后一共看了三次,癥狀依然在反復,而且愈有加重跡象。
對此,我先生的說法是:醫生不是神,誰能保證看一次就能夠藥到病除。我盡可以選擇相信醫生,多去看幾次。
想想挺有道理,我便照做了。
同一家醫院,同一個醫生,三次看下來,作為一個患者,我是有一些明確的感受的。不妨在這兒嘮一嘮。
第一,看病難。
排隊是個大麻煩。從現場掛號開始,到就診、交費、化驗、打印報告單、取藥等各個環節,排隊會貫穿始終。
這么多環節,說句老實話,我無法做到時刻保持從容不迫,一點也不焦急。有的人可以一邊排隊一邊心無旁騖地做點別的事情,例如玩玩手機。于我而言,卻竟也做不到。
嘮到這兒,突然開了竅。試著在微信里添加了好幾個醫院的公眾號(醫院名稱),無一例外,掛號環節都可以在該醫院的微信公眾號中操作完成。這便省去了病人趕一大早去醫院掛號的窘迫。
還真應了我媽經常說的那句古語:“一竅不得,少掙幾百。”
另外,由此看來,移動互聯總是好的,可以提供此等便捷。
第二,看病貴。
據個人數次觀察,醫生為一個病人問診只需要三五分鐘,可每個病人則需要花至少三到五個鐘頭才能拿到藥。
病人的大多數時間都被消耗在了排隊這件事情上。若計算上病人往返醫院所花費的時間。不得不說,看一次病需要的時間成本可真昂貴。
如果遇上頑疾或是醫生診斷偏誤,屢次的復診還不得耗死個人。
再來說說,貨真價實的真金白銀。
本次皮膚過敏我看了三次醫生,藥費合計人民幣418元,診金60元。藥費第一次120元,第二次185元,第三次113元;診金20元/次*3。
藥量很少,但是單片藥價昂貴。例如其中一劑藥——枸地氯雷他定片,單價10.67元/片,數量6片,總金額63.99元。
再如,光一個過敏原檢測,費用都要高達791.41元。
不是天價,但生一次病的確夠普通老百姓“喝上一壺”的!
第三,患者之殤。
人體實際是一個閉合的系統,健康運行的時候并不會覺得哪個部分至關重要。可一旦身體某處稍稍出現異常,其實是會產生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影響的。影響食欲,影響睡眠,抑或影響心情。
根據個人生活經驗,人一開始發現身體哪里小有不舒服后并不會選擇第一時間去醫院。通常都是選擇拖一些時間,如果無法通過身體自愈系統好起來或癥狀有明顯加重才會選擇去醫院。
這個時候,對忍受病痛已有一些時日的患者來說,需要醫生的是對癥下藥。與此同時,更需要的是醫者的仁心——即一份安撫。
我很疑惑,現如今,是否醫生都像我看到的一樣冷漠并且惜字如金。病人擔心多問幾句,好像做錯事一樣,一個勁兒賠著笑臉,連連表示抱歉。干脆,醫生會在沒有明確示意診斷完畢的情況下,直接接診下一個病人,讓你不得不帶著還未出口的那半句問題悻悻離開。很大程度上,醫生當天的心情便是其接診耐心指數的一個晴雨表。
是的,醫生也是人,也有心情不好的時候。
可這就是醫生這個職業的特殊所在。不僅要有醫術,更要有醫德。因為這個職業面對的對象永遠是弱勢一方——病人。當然,無理取鬧、撒潑打諢之病人不在此列。
再來談談,我和醫生之間“狼來了”一般的信任。
本次皮膚問題,第一次就診,醫生診斷為過敏。開了一星期的藥,囑咐說若吃藥不見效,下次來打針。
果真不見效,第二次復診,醫生又開了一些不同的藥物,我特意確認需不需要打針,得到的答復是不用。離開時醫生說讓再去復診一次。
用藥兩天后我明顯感覺到有所好轉,一星期后紅疹及刺癢感均消失。我認為自己好了,并未復診。
可過了兩天就又復發了,比之前癥狀更加兇猛。于是就有了文章開頭提到的第三次就診,醫生仍開的是藥,有些和第一次開的藥物一樣有的和第二次開的藥物一樣。
我吃了兩天一點好轉的跡象也沒有而且略有加重趨勢。我又想起她最后說的一句:再不行就要來打針……
可問題是,“不行就來打針”這句話于我就像“狼來了”一般。我選擇不再信任這個醫生。
于是,果斷棄藥,換了鎮上一所小醫院。醫生亦診斷為過敏皮炎,并開了三天的藥,共計人民幣39元。
我吃了一次就明顯有了好轉,到用完第三次藥我的皮膚已沒有了刺癢感。
難道果真應了我媽說的那句老話:“藥吃緣份,病離身!”?
也許,這就是那個科學也回答不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