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我在一家公司實習,帶我的是Peter。
Peter是那種典型的職場牛人設計師,而且總是一副戰斗值爆表的樣子。他不怕老總催圖,也不怕得罪下屬,凡是他主管的項目,他都要求做到最好。所以上交給他的圖紙,一般都會被要求改無數次。
有次我實在受不了了。當著辦公室所有人的面跟他吵了起來。只因為我覺得一個概念方案的意向圖沒必要整的跟效果圖似得,一定要跟設計那么一致。他火更大,直接把我找的所有意向圖Shift+Delete。
可正是因為挑剔,Peter的項目一直是全公司做的最好的。
他有一個毛病,最聽不得別人說:“就這樣吧,下一輪再改”。每次我說類似這樣話的時候,都會被他訓得面紅耳赤。
“你是設計,你的作品代表的就是你這個人,如果你總是對自己要求太低,那么你永遠也撐不起你的夢想。”
說實話,我對他的話不以為然。有必要說的這么大嗎?不就是畫圖的時候不那么注意細節嘛。你怎么知道你關注的那些狗屁細節,甲方都看得到。萬一方案推翻重來呢?
再遇見Peter時,是去年夏天。他來成都出差,以設計公司合伙人的身份陪甲方考察。酒過三巡,他問我是否還記得那時候的爭吵。我笑了笑,說話間正好公司同事電話來讓我看圖,隨便看了一眼,說,就這樣吧。
他就那樣盯著我,眼里充滿了無奈、戲謔和對陌生同事的疏離。但他果然還是那個愛操心的家伙。他忍不住訓我:“你還是這么對待工作啊,你就沒覺得有什么不對嗎?”
其實我是知道的。我這次跟他見面,就是想聊聊這個。因為我對項目的把控沒有他那么錙銖必較,跟我合作的同事,尤其是那些剛工作的,也開始對待項目沒那么認真,導致很多事情都留在后期解決。
是的,你對項目不上心,項目也對你不上心。
每一張圖你少畫的那部分,不會因為你不畫而消失,而絕對會在某一時刻出現。問題不會因為你的不作為而變少,問題永遠在那里。
一個人真的不能輕易的妥協或者將就。你以為是妥協一次、將就一回,真的很可能就妥協、將就了一生。而你退求其次得越多,能讓你喘息的空間就越少。你表現的越將就,你的圖紙就越LOW,最終,你的設計能力越來越不過如此。
有時候退一步是海闊天空,有時候,退一步卻是萬丈鴻溝。
但我們周圍,真的有太多這樣的設計師了。
每個加班的夜晚,你總能聽到他們在說:哎呀,就這樣吧,甲方又看不到這些細節。
你本來想把這個座椅再推敲一下,材質再換一個溫和點的,想想他們說的也對,萬一甲方根本就不喜歡這個長方形的座椅呢?
于是你保存、關機、回家、睡覺。
下一次,你遇到類似的項目,直接把這個座椅復制粘貼。你想著,上次沒什么問題嘛。
這一次也很成功,你的項目終于要落地了,竣工那天你去現場,看著一個3米長、半米寬、顏色粗糙、造型單一的石材墩子,你嚴肅的問施工方誰讓你們這么做的。施工方拿出圖紙說,照圖施工。
你一直以為:妥協一些,將就一下,沒什么大不了。但其實你連失去的是什么都不知道。
實際上,每一次妥協的背后,都有一個真實的目的:或是不想加班、或是不想改圖、或是懶得推敲、或是不愿動腦……
當你以為降低標準可以更容易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時,你就注定得不到你想要的。
和Peter見面之后,我在自己負責的另一家單位開始嘗試“嚴厲的對待項目”。很辛苦、很難熬,同事果然覺得我每天大姨媽都來了,果然也有一個孩子忍不住跟我辯論意向圖的實際意義是什么。
我把Peter跟我說的話,放小了跟他說:“因為你找的圖越精準,甲方就越能GET你的想法,你改圖的可能性才最小。
而當你養成一個認真對待自己項目的時候,你才會發現你在推敲一個設計時學到的,比你隨隨便便做十個設計都要多。”
所以,不要對項目、對設計退而求其次,但凡有了第一次,你的設計就會習慣性的知難而退,可如果你克服了,你的設計會越來越有想法,這才是屬于你自己的想法,屬于你自己的設計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