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宏濤
這是系列文章的第三篇,請先閱讀:
性格孤僻尚有可為,閉門造車絕路一條——評天才少年追夢三十年成為低保戶(一)
性格孤僻尚有可為,閉門造車絕路一條——評天才少年追夢三十年成為低保戶(二)
四,劉漢清與梵高的異同
1,都常年不被認可,但都不在乎名利,擁有堅定的夢想。
(梵高)
我一直提倡大家要追尋夢想!2006年11月,我和幾個朋友共同創辦了公益性的網絡雜志《理想有情》,就是宣傳理想的可貴的。
當時的發刊詞里,我們還特意引用了偉大的畫家梵高評論同樣偉大的畫家倫勃朗時說的一段話:
“至于社會怎樣評價他無關緊要。倫勃朗不得不畫,畫好畫壞不重要,有了繪畫他才成其為一個人。藝術家的主要價值在于他把內心表達的怎樣,他實現了他所認定的目的,這就使他欣慰。即使他的作品毫無價值,他作為畫家,也遠比他放棄自己的理想去做富有的商人高出千百倍。”
倫勃朗前期的畫是廣受歡迎的,但后期的畫超越了時代,不被當時的人認同,但他不愿妥協,于是聲名不再,陷入了貧困潦倒中,最后貧困而死。但后來,卻被公認為17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他最被世人追捧的畫,正是當年導致他身敗名裂的畫——《夜巡》。
(《夜巡》畫中的民兵們不滿倫勃朗沒有將他們并排畫,而將其告上法庭,他們勝訴了,倫勃朗輸了官司,但保留了這幅畫。)
梵高也是這樣一個人,為了夢想,不在乎名利。一生貧困潦倒,靠弟弟接濟,生前只賣出過一幅畫。他的畫超越了時代,生前不被大眾接受,如今卻大都進入全球最著名最珍貴的藝術作品的行列。生前籍籍無名,死后卻成了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的偉大畫家。他和倫勃朗,都是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
我們來看看劉漢清對名利和夢想,又是如何看的?
新京報:付出這么多,值得嗎?
劉漢清:不要用“付出”這個詞,我不認為是付出。我把數學研究當作當作終身的事業,你專心投入一項事業,就會有犧牲,我覺得這是必要的犧牲。
新京報:現階段的生活感覺怎么樣?
劉漢清:物質上面不滿意。其實我對物質的要求不高,像我家里沒有空調,夏天,有個小電風扇,我覺得不錯。但是我好在心理很平衡,很容易滿足……我追求的是心靈自由,忠于自己內心的想法。
2,兩人都是內向孤僻,不善言辭和交際,但學習成績很好。
梵高被認為是自閉癥。不過盡管如此,梵高學生時代,學業成績也總是非常優秀。
但是,我還是得說劉漢清和梵高不一樣。
他們的顯著差異在于:選擇終身事業前,是否做好了準備?
我們來看梵高,他具備繪畫的天賦,11歲時就用自己的繪畫作為給父親的生日禮物。
其次,梵高少年時代起,就不斷受到世界名畫的熏陶。16歲時,有自閉癥的他被迫做的第一份工作——來到叔父的古皮爾藝術公司海牙分店(主業是賣世界名畫)當店員,在這里他接觸到大畫家倫勃朗和米勒的畫。
雖然因為童年時,母親的變態的教育方式,加上自身的先天氣質,導致梵高非常自閉,在與人交往方面非常差,但是他在繪畫方面,有天賦,又有后天的環境(16歲開始天天接觸世界名畫,后來又被調到倫敦分公司,接觸了其他各種流派的繪畫)。
再之后,他離開這里,去了藝術之都巴黎,接觸了大量畫家。對繪畫在審美和技巧方面,都大大提升。
但此時,梵高并不想當畫家。25歲的他做了助理牧師,到礦區、貧民區傳播上帝的福音。和這些貧民生活在一起,第二年,由于工作過于熱情,被踢出教會(和劉漢清過于癡迷數學,離開校園還有點相似呢),這段悲慘的經歷給他打下了印記。引發了他的精神危機,然后他才開始走向創作繪畫的道路,他發現只有通過繪畫才能表達自己。
(梵高《麥田》)
也就是說,梵高是個有故事的人,他經歷過很多事情,做過其他行業,最后,才選擇繪畫。這是他深思熟慮的選擇。
梵高后來和畫家畢沙羅、德加、修拉、塞尚、高更等世界各地的著名畫家都進行過無數次交流和討論,乃至爭論,他們探討了各種繪畫流派的技法和新潮流,他把世界各國繪畫的優秀基因都融入到了自己的畫中(包括日本)……
這些經歷為梵高成為偉大的畫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我們看到,即便是非常自閉,不善于與人交流的梵高,也并沒有與世界隔絕,沒有與時代脫離,他的繪畫理論在與各個畫家和流派的交流碰撞中不斷吸取精華、棄其糟粕,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風格,再加上他的天賦和后天的濃郁的感情、對繪畫的熱愛和專注,才畫出了一幅幅傳世的杰作。
劉漢清呢?我們不知道他是否有數學天賦,但我們知道,他沒有(機會)和數學界的專家和數學專業的學生交流探討過,他自己都還沒有進入數學界的圈子里,他是個靠自學自修研究數學的門外漢。
韓寒的電影《后會無期》里有句名言:世界都沒觀過,哪來的世界觀?
世界很大,劉漢清還沒來得及去看看。他沒有別的生活經歷,不像梵高,是經歷過各種事情后,深思熟慮之下選擇繪畫。劉漢清則是在19歲的時候,在沒有接觸過大千世界和其他行業(除了自己的專業)時,腦子一熱,就突然一頭扎進了數論的大坑里。
就好像一個從來沒有接觸過女性的人,遇見到一個女性就決定追這個女孩,并且非她不娶,從此對所有女性都視而不見……
這個女性適合他的幾率很小,就算運氣好,適合他,他也很難幸福,因為他沒有任何與異性相處的經驗。
順便提一下,倫勃朗也是個天才,14歲進萊頓大學;17歲去首都阿姆斯特丹向歷史畫家拉斯特曼學畫;21歲時發展了自己的風格,回家鄉自己開畫室招徒作畫;后來又離開家鄉,去首都,20多歲就成為首都重要的肖像畫家。
(倫勃朗)
倫勃朗和梵高都是在真正的繪畫界侵染多年的人,他們對繪畫的熱愛,是深入了解后的熱愛。他們有導師或眾多同行交流學習,擁有很多相關資源。
劉漢清卻始終沒有走進數學界的圈子,沒有同行和導師,沒有任何資源。劉漢清對數論的癡迷,更像是一見鐘情式的。就是還不夠深入了解對方,不夠了解數論的研究發展情況,就一頭扎進了這個大坑。而且始終沒有對數論有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他只是自己一個人在那里摸索。他借助的資源,只有幾本國內出版的很基礎的書。
五,執著與固執
大家先來看下這個讓人哭笑不得又感嘆不已的新聞:
英國男子花26年解開魔方,創最慢紀錄(現代快報)
廢寢忘食,一著“魔”就26年
英國《每日郵報》11日報道,英格蘭漢普郡波特切斯特的建筑工人帕克從1983年買下魔方開始,一直在為解開魔方努力,歷經26年、2.7萬個小時后,才終于成功。
最終,帕克得以登上自己心中的“珠穆朗瑪峰”。放下魔方那刻他長舒一口氣,感覺到多年未有的輕松,認為“一切都值得”。
夫妻不和,魔方就像第三者
帕克現在已經是一個孩子的父親,妻子珍妮說自己和帕克常常因為他對魔方的癡迷吵架,讓這段婚姻一度緊張。
珍妮承認,有時她甚至覺得過去26年中,他們夫妻中間像有“第三者”插足……
最慢紀錄,快者只需7.08秒
魔方競賽官方機構——世界魔方協會成員雷·霍奇金說:“我認為這肯定是解魔方時間最長的紀錄。”
荷蘭人埃里克是解魔方最快的世界紀錄保持者,只需7.08秒就能解開魔方。
王寅珊(新華社供本報特稿)
帕克幾乎把26年的業余時間(26年來,平均每天花費三個小時玩魔方,老婆居然沒休了他!真愛啊!)都用在了解開這個魔方上(這魔方質量還真好)。花了2.7萬個小時,就玩了一把魔方。這是什么精神?
數論就是劉漢清的魔方,不同的是,他不是用的業余時間,而是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這個上面。
由此,我又想到了我曾經寫過的一篇文章《執著和固執》。
帕克花26年解魔方是執著,還是固執?
我們要先來看,什么是執著?什么是固執?下面是《執著與固執》的節選:
執著的人,堅持自己的夢想,無論多么困難,無論多少人反對,都會想著如何達成夢想,如何完成目標!他們并不死板僵化,而是會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靈活多變的各種方法去為實現自己的夢想和目標而努力。他們執著的是目標,不是實現目標的手段。他們遵循夢想的指引,而不是受情緒的控制。
固執的人,則是受情緒左右,他們堅持的是自己的手段,而不是夢想。
比如:兩個人同時見到一只兔子撞死在樹上,從此,一個開始堅持守株待兔,每天都早早來到樹前等著,刮風下雨都不能阻擋他按時到來。另一個則不拘泥于死等,而會同時采用挖陷阱、用網、弓箭等多種辦法來捉兔子。
前者堅持的是捉兔子的手段,這叫固執;后者堅持的是捉到兔子的目標,他的手段更靈活,這叫執著。
因此,如果一個執著的人想要解開這個魔方,他并不會守株待兔一般,固執地靠自己瞎摸索。他會積極主動去跟高手學習魔方的特點和解法,然后用到解開自己的魔方上。
固執的人,卻會閉門造車,與世隔絕,只堅持用自己摸索的方法來解這個魔方。
帕克用了26年時間,堅持用自己的方法解魔方(否則不會這么久),所以,他是固執的。
如果他是一個執著的人,就會愿意跟人學習和交流,然后用不了幾個月,甚至幾天(包括學習時間)就解開這個魔方了。
那劉漢清是執著,還是固執呢?
很遺憾,在我看來,他是固執。
如果他是執著,他的目標就是盡力去研究出相關成果,而不是堅持用自己的方法來解體!為此,他會積極主動去借力、去學習,去把自己要研究的對象的特點學習透徹,把能學的盡量都學了,然后再去自己鉆研,這樣才更有利達成目標。
雖然哥德巴赫猜想的難度,遠遠大過魔方(要知道全世界眾多數學家都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了二百多年了。陳景潤結合全世界數學家的智慧和研究方法,已經把所能用的方法推演到極限了),而且到現在也沒有人能解開哥德巴赫猜想。但以劉漢清所掌握的知識而言,他還是有很大的學習空間的。
但很可惜,劉漢清一直堅持的是自己的方法,而不是目標。他不去找相關的高手學習(他離開大學回老家時才21歲,完全有時間和機會去考相關教授的研究生。執著的人很靈活、懂得妥協,為的是迂回前進。固執的人,則堅持自己的方法,受情緒左右,不肯有任何妥協和變通),堅持閉門造車。
相比之下,陳景潤是執著的人。他在那么惡劣的環境下,也堅持學各種外語,冒著風險看各種國外數學的文獻;他房間的燈泡被摘掉,開關被破壞,他就用煤油燈代替;論文太長,不被接受,他就不斷精簡自己的論文……
張益唐是執著的人,即便在最落魄的時候,他也不放棄到圖書館看各種數學方面的論文和資料,他最后取得的成果,就是其他幾個數學家在2008年放棄的課題。
梵高也是執著的人,他的目的是畫出更好的能表達自己的畫。為此,他學習各種技巧,與各種畫家交流探討,哪怕他的畫不受歡迎,他也不氣餒,堅持畫下去,不斷改進自己的表達手段……
執著的人,顯然更容易成功。即便沒有取得最后理想中的成功,但至少他們在不斷的學習中,實力越來越強。
但固執的人,顯然很難取得成功。因為閉門造車,與世隔絕,堅持的又是自己的方法和手段,所以即便他們努力幾十年,也難以取得多少實質性的進步。只是自己一直用的方法用的更熟了,卻沒有創新和發展。
比如劉漢清的學術能力和二十年前相比,未必有進步。而那個一把魔方玩了26年的哥們兒,這個有著26年玩魔方經驗的人,怕是還沒有花一周時間學習玩魔方的人的水平高!
你是執著的人,還是固執的人呢?
六,紙片人與毒雞湯
前面我們比較了劉漢清與陳景潤、張益唐、梵高等人的異同。就是他們雖然都是淡泊名利、性格孤僻、不喜歡交流的人;但陳景潤等人都保持著開放的格局,始終關注著本行業的世界局勢和潮流。劉漢清卻與誰都不交流,把自己活成了真正的孤島。前者執著,后者固執。
其實,他們還有著一個不為人注意,但卻很重要的區別。
陳景潤等人,盡管生活非常單調枯燥,與人交往不多,但好歹還活在人間,與現實世界是有聯系的。
陳景潤在那個惡劣的時代,也贏得了圖書館管理員的支持,后來也帶學生,也有老婆孩子,對孩子也很關愛,也會和鄰居交流。
張益唐離開校園后,做過很多短暫的工作,后來在餐館工作多年,再后來教學,和陳景潤一樣,在45歲那年有了老婆,他也有朋友,會參加一些朋友間的活動。
梵高雖然一生沒有結婚,但是他也干過幾份工作,與貧困的礦工家庭有過深入接觸和交流,也與很多同行有深入交流,后來隱居鄉下,與附近街坊關系也不錯。或者可以這么說,梵高一生都渴望著與人建立深刻的親密關系,只是他不擅長,而不是他不想。
相比他們,劉漢清卻不像活在人間,更像活在虛無縹緲的空間里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他不和任何人打交道,直到最近幾年,他才與村里人有少量接觸,此前他一心搞研究的時候,幾乎是從不出門,以至于鄰居都不曉得他在家里。他一直在閉門造車、與世隔絕。
這就是劉漢清與他們最大的不同。
武志紅曾在《走出心靈僻徑》一文中談過這種只追求心靈生活的人:
心靈僻徑,即,你追求一種純心靈的生活,而排斥世俗中的一切,譬如交際、譬如欲望;你也會忽視身體,譬如不怎么鍛煉身體,而寧愿將時間都花在增強你的大腦上,如學習和思考。
……因心靈可以非常迷人,所以如果你又愛讀書又愛思考的話,你可能會收獲很多心靈上的知識,于是心靈僻徑也變得看上去不錯,甚至遠勝于平常路。
但是,若走在這條路上,我相信你會深有體會,你并不太享受。也許身體上的需求,如吃喝玩樂,你還能屏蔽掉,貌似真不在乎,但人際關系上的需求,你勢必會深切感受到,你無法不需要它。你可以自欺欺人地說,我享受孤獨,我不需要朋友和戀愛,我一個人待著就挺好,但孤寂的滋味,在很多時候簡直可以殺死你一般。
這個說的正是劉漢清的情況,所以后來劉漢清會因為長期得不到認可,而得了嚴重的焦慮癥,每天晚上要吃多片安眠藥才能入睡,也因為身心的健康都很差,導致長達十年沒有再搞研究。
怎么辦呢?武志紅是這么說的:
受挫可以讓你警醒,幫助你轉而走出心靈僻徑,去深入認識現實世界。然后,如果你還是非常重視你的心靈需求,你可以以你對現實世界的深刻體驗為素材,重新思考心靈是怎么回事。這時,你的思考素材,就是真實不虛的,這時的思考也更有穿透力,甚至可以說,才真正有價值,而你缺乏對現實世界深刻體驗的思考,很可能是幻夢一場,甚至毫無價值。
武志紅上面的話并非對劉漢清所說,但卻恰如對他說一樣。
人本來是豐富的多面的立體的人,不過陳景潤等人的人生相對太單調,像平面的紙片人;而劉漢清卻連平面都不是,他只是一個點。他就盯在數論上,其他都是零。
如果劉漢清真的是天生就為了數論而生,早就與數論有緣,并對數論了解很清楚了,然后熱愛數論,那倒也算是命中注定、求仁得仁了。但可惜的是,根據網易《知道》工作室周奕婷采訪到的資料,并不是這樣:
劉漢清上大學期間,全國到處回響著“向四個現代化進軍”、“向科學進軍”的宣傳口號。大學生作為國家的天子驕子,都豪情萬丈,要振興國家。劉漢清回憶說:
“那時我們經常討論的話題是國家的改革和發展,沒想過將來當技術員,還是老師這種具體問題,都憋著一股勁想干大事業,為祖國添磚加瓦。”
劉漢清內心也熱血沸騰,立志要報效祖國。大三下半年,劉漢清看到了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然后接觸到了《代數數論》、《初等數論及其應用》等數論書籍,“內心猶如掀起大海的咆哮,激情澎湃”……
他對數學著了魔,對哥德巴赫猜想著了魔。他想一舉成名天下知!
于是,他不顧一切跳進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大坑里。
讓他義無反顧地跳入大坑的理由,除了社會對大學生的期待、自己的自負,還有當時國內非常流行的哲學家薩特的一段雞湯:
“自由就是選擇的自由,這種自由的選擇是無條件的,不需要什么根據和標準。人愿意自己是什么,他就能成為什么,懦夫是自己變成的懦夫,英雄是自己變成的英雄”。
這話很勵志,但是如果不考慮自身能力和客觀條件,人想成為什么就能成為什么嗎?現在的成功學都不敢這樣說了。當然,更可能是劉漢清誤讀了這句話。這里說的不需要什么根據和標準,是指我們擁有高度自由的選擇權。而不是說,不需要什么根據和標準,我們就能成為我們想成為的人。
但是劉漢清當時就是中了這樣的毒,哪怕回了農村老家,在沒有科研環境和條件的情況下,在所有人扼腕嘆息時,他依然豪情萬丈:
“我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證明自己,不需要借助一張紙(文憑)”。
那時的劉漢清,可真像是成功學提倡的一句名言啊——要成功,先發瘋,頭腦簡單(頭腦一熱)往前沖!
你中過這樣的雞湯的毒嗎?
明天,我會寫這篇長文的最后一篇,探討兩個最重要的問題,分別是劉漢清的成長史和他的性格命運的由來、我自己成長經歷的反思。
這篇是我有史以來寫的最長的一篇文章,分四篇,已經寫的這三篇合計17000字。真是不容易啊!明天發第四篇,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