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記》是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三篇課文,前面已經學過《桃花源記》《小石潭記》。記是古代一種綜合性文體,可以敘事,可以描寫,也可以說明。《桃花源記》是以敘述為主的文章,《小石潭記》是以描寫為主的文章,這兩篇都是講讀課文,已經精講過了。《核舟記》是一篇說明文,其實意思簡單易懂,抓住一些關鍵詞語,只要多讀幾遍,就能讀懂。
昨天,第一課時,我主要采取了朗讀的方式,帶領學生熟悉課文內容,前后朗讀了有四五遍;我布置的作業是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分組表演。學生課余時間緊張,加上現在的孩子學習不主動,今天是第二課時,我預留了十分鐘的課上準備時間,讓學生當堂準備。
我先在一班上課。十分鐘后,第一組展示,張嘉碩、張名栩、夏子涵三人表演船頭的情況,宋奧軒朗讀,三個人根據朗讀表演。東坡、魯直、佛印三人的位置關系擺放的合適,東坡、魯直二人共閱一手卷,也表演的很到位。當大家關注到佛印時,張嘉碩是扮演者,“矯首昂視”這一動作,他低著頭,表演不到位;表演到“臥右膝”時,張嘉碩把腿伸直,這次,我沒有提醒。表演完畢,我讓他們保持住,讓同學們細讀課文,對照著,挑錯兒;可是,點了好幾個,也沒人挑出來。于是,我讓宋奧軒、張子萱、李飛宇到前面來表演佛印,他們都不知道“臥右膝”是怎么回事兒,也有伸直腿的,也有彎曲著腿的……
無奈之下,我坐在地上,給學生演示起來,我笑著問道:“根據文章中的佛印‘絕類彌勒’,可以看出佛印是胖還是瘦?他為什么要'臥右膝',因為他肚子大呀,坐著不舒服,矯首昂視,臥右膝,屈右臂支船,這樣坐著既舒服,又能表現出他作為一名僧人的灑脫呀……”我表演著,解說著,讓學生對照著課文,一起讀著,一起比劃著;我表演完畢,讓宋奧軒、張子萱、李飛宇調整自己的姿勢,力求和課文描述一致,還開玩笑的對同學們說:“像張子萱這么瘦的人,兩腿能并攏,不怕擠著肚子;我這樣的胖子,只能像佛印這樣坐了。”
……
讀讀說說擺擺笑笑,我希望孩子能夠記住并理解課文。在二班上課時,我同樣給了十分鐘的準備時間。自己的班級,孩子們也是配合默契些,很快確定了兩個表演組,一個組長是王紫軒,一個是賀思晨。準備時間結束,王紫軒組首先上場表演,他們也是表演船頭三人,王紫軒飾演東坡,陳子豪飾演魯直,宋佳璇飾演佛印,吳若嘉朗讀課文。這三個同學表演的很準確,也很精彩,尤其是宋佳璇知道“臥右膝”是怎么回事兒。賀思晨、劉學義、黃天欣三人一組,賀思晨還很有創意的,借來齊天碩的紅馬甲,斜著披在身上,真像一個出家人,表演中,因用發卡當作扣子,導致馬甲滑落,同學們哈哈大笑,我趁機笑著說:“這回可真是‘袒胸露乳’了!”賀思晨才不管呢,那矯首昂視的小神情,把佛印的瀟灑表現得很精彩。
可是,宋佳璇太瘦了,為了讓同學們深刻理解佛印這個大肚彌勒佛的神態,我特邀張旺波來表演,可是,他兩腿不會擺放,我和同學幫他擺也不成;在大家歡快的笑聲中,陳永祥上來了,他這個小胖子,對課文把握準確,也能很好的把佛印坐著時腿部的姿態表演出來,不足之處是,他不敢“矯首昂視”,只能靠我幫他抬起高傲的頭顱。聽著陳永祥“咕咚”一屁股坐在地上,同學們哈哈笑起來,為了不讓他尷尬,我也坐下演示起來,我們歡快的讀著擺著……
同學們紛紛表示,課文弄懂了。我們又表演了舟尾兩個舟子,這個情節需要道具較多,我們借助板凳、書本、水杯、拖把等等班里能找到的東西擺出來,為的是讓同學們清晰的理解課文。一班一個同學在表演“右手攀右趾”時,伸出右手,用大拇指去碰觸小指,有點兒象翹著蘭花指的樣子,可把我樂壞了。我忍住笑,問同學們:“趾的右邊是什么旁?”同學們笑著說:“足字旁。”“那足字旁,說明趾長在哪兒?”……同學們才指出,應該是用右手抓住右腳趾啊!
《核舟記》是一篇老課文了,以前,是翻譯,理解段意就行。后來,有了多媒體,我也搜索圖片,幫助同學理解;也讓學生表演,只不過是稍微擺擺樣子,都是我來指揮。這次,我們的多媒體更清晰,可是,網上的圖片還是那個圖片,讓同學看,不如讓學生來演。于是,我拿出一節課的時間,不翻譯課文,用來表演。一節課就這樣快樂的過去了,我又布置的作業,請同學們拿出畫筆,畫出一幅核舟圖。
第三節課,我會利用多媒體的投屏功能,展示同學們的圖畫,根據課文,指出哪兒畫的好,哪兒畫的不好,這樣,對課文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
前幾天,聽肖培東老師講《上一節樸素的藝術的語文課》,語文課到底該怎么上?肖老師講,我們需要活動,需要情境,但“樸素的語文課要符合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錢夢龍),讓學生多讀,讓學生思考。
我這么教《核舟記》,目的就是讓學生動起來,自己讀,自己擺,弄懂文章意思。很簡單,我感覺應該有點兒用處。
2024-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