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課文,我按照“先學后教”的思路來開展教學。
首先布置了文言文預習要求:一、為文章標段落、標拼音;二、標出課下注釋中單個字的解釋;三、朗讀全文2遍、并抄全文1遍(抄1行,空2行,以備筆頭翻譯)。
這一預習要求看上去并不難,但還是有不少學生把“朗讀全文”忽略,影響學習效率。
本次教學中,我先示范朗讀全文,然后讓學生自由朗讀,再抽了六位同學單獨朗讀。結果證明學生的預習朗讀是不落實的,因此,我要反思如何落實“課外朗讀”這一重要步驟。
改進措施:借助小組合作,讓小組長組織進行朗讀,科代表和老師抽查朗讀情況。待學完一個單元,可以開展朗讀比賽。(以及背誦比賽)
在疏通全文大意時,繼續讓學生口譯+筆譯+質疑落實。
用一個主問題組織學生進一步探究全篇:為什么作者不按船頭、中間、船尾這樣的順序來介紹核舟?
第二段:介紹船艙;第三段:介紹船頭;第四段:介紹船尾;第五段:介紹船背。
第二段探究中設問:
這段在介紹核舟的什么?
小窗如何啟?雕欄如何左右相望?《赤壁賦》的詩句刻在何處?
第三段探究:請三位學生分別扮演東坡、魯直、佛印,其他學生邊對照課文翻譯相關句子進行現場導演。
反思:將課文與表演相結合,讓學生加強文本閱讀,但除了讓表演的學生上臺展示外,還可以讓小組合作表演一次,加深印象。或者,應該先讓學生在小組內研讀文本,并在坐位上嘗試合作表演,再請代表上臺展示。表演結束后,可以增加采訪表演者感受。此外,還應進一步探討此段的表達方式(說明、描寫)。
第四段探究:兩位舟子的情態。模擬情態,感知雕刻內容及藝術高超。
反思:課前沒有認真備課,如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探究文本上沒有做好,比如全文的主問題設置,換成:此文有一句對核舟雕刻技術的高度贊美,是哪句話?“靈怪”表現在哪里?
這篇文章是自讀課文,應該多給學生自主學習和交流的時間,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比如在探究“靈怪”的具體表現時,可以分組探究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屏顯各段探究要點,最后再交流匯總。
如何向課文學寫作,此文是一篇非常好的說明文范例,因此,可以讓學生模仿此文進行描摹事物,比如某個精美的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