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到吳非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一所學校最怕有一群愚蠢的老師在兢兢業業。”這話真的讓人拍案叫絕。
中國古代有一個“南轅北轍”的寓言故事,它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只有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么有利條件越多,離原先的目標就越遠。乍一聽吳非老師上面的這句話,的確有些另類,有點刺耳,但仔細琢磨一下,這與“南轅北轍”何嘗不是一個道理??
現實當中,有多少老師不學無術,不懂教育規律,不按科學方法,只憑所謂的“一腔熱情”,整天兢兢業業、累死累活地行使著教書育人的權利。試想,在這樣的老師門下,豈不是倒了八輩子霉?好多學校都有“再講最后一道題”這樣的一群老師。明明下課鈴已經響了,卻偏偏再來一句“同學們坐好了,咱們再講最后一道題”。 誠然,我們絕對不能否認這些老師的勤奮、敬業和善意,但是他們這種愚蠢之舉不僅沒有效率,而且影響了下一節課的教學,耽誤了學生休息,損害了學生健康。
其實,拖堂期間,學生的學習效果是很差的。下課后教室外面其他班級學生的走動、喧嘩,甚至打鬧聲都會分散他們的注意力;而且在拖堂的時間里,教師一般講得較快,不易被學生很好的理解和接受,這也直接影響著學習的效果;還有,因為拖堂導致學生的大腦沒有正常的課間休息時間,會產生疲倦,這同樣影響著隨后學科學習的效果。
做個小小調查就會發現,學生最厭煩的老師首先是喜歡拖堂的。講課老師站在講臺上講的手舞足蹈,唾沫四濺,總覺得無論如何也得把自己知道的說完。可是,事實上,教室外早已人頭攢動,又有幾個學生能夠聽進去?說不定學生在心里已經把你罵了N遍了呢!最近從一名學生家長那還聽到這樣一件事。這位家長的孩子今年在高二,“有幸”碰到一位這樣“兢兢業業”辦事認真的“XX”老師。據孩子反應,這位老師的確是“師德高尚”,不偏袒,不徇私,對全班同學一視同仁。但是,豈不知教學中的“一視同仁”并不是明智之為。
中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這一教育理論。要求教師教學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從而獲得最佳發展。簡單地說,“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育者根據不同的學生施與不同的教育方法。同一班級,四、五十名學生,習性不同,基礎不同,接受能力不同……,怎么能“一視同仁”呢?據說該教師對教學中的每項要求,都是“一刀切”,弄得個別基礎差點的跟不上,天天挨罰,節節被批,因而與教師的關系是硝煙四起。試想,這樣“認真又敬業”的老師難道不是愚蠢嗎?碰到這樣的老師難道不是倒了八輩子霉嗎?提高學生成績,促使學生成才,其初衷是好的。可是,教育需要智慧,同樣需要良知。不能以違背教育科學,損害學生身心為代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