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對我說,覺得自己不愛父母,對父母的感情是感激不是愛。不僅如此,朋友還能條理清晰地分析出為什么自己不愛父母。他說,我這樣,正常嗎。
老實講,我覺得這不僅正常,而且這種自我覺醒其實挺了不起。我們從來不缺少總是催眠自己愛父母,而且也這樣要求別人的親朋好友。可惜,道理說得再漂亮,也只能讓人覺得“應該”愛父母。
我身邊有些人是真的愛父母。他們覺得自己的爸媽是世界上最好的爸媽,他們打從心底里想對父母好。這種愛,不需要別人的提醒,不需要靠聽感動中國的《常回家看看》才能想起,更加不需要像我的朋友這般懷疑自己不愛父母正常嗎。這種愛,是如此自然地流淌在血液里,自然到煩惱雖不常常向他們傾訴,但想到他們,屋外再大的風浪放佛都是過眼云煙。這種愛,是你知道有個地方永遠為你守候,一個可以釋放自己,治愈自己的地方。
那里是你真正的家。
一間屋子,不叫家。屋子里有了父母的愛,才能開始累積家的溫度。家,從來不是一個定格的名詞。
真正的父母之愛,是常年一起生活,一起經(jīng)歷風雨,父母慢慢走近孩子心里,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情感。父母和子女的情感深淺也是一個從量變到質(zhì)變的過程。曾聽人言之鑿鑿地說情感不需要經(jīng)營,血緣關(guān)系肯定跑不了。呵,這是多么不負責任的說辭。同一片屋檐下的生活種種,既能產(chǎn)生血濃于水的親情,也能誘發(fā)無盡的傷害與恨意。正是因為每天捆綁在一起根本無處可逃,傷害產(chǎn)生的威力甚至會大到讓其中的一方放棄生命。年幼的孩子無力反抗,但當條件成熟的那天,就會遠離父母,遠離那個被世人稱為“家”的地方。
我身邊的某些父母是真的不懂得如何愛孩子。他們認為吃飽穿暖,再幫著找找工作找找對象,就已經(jīng)是父母最大的愛了。但這種是他們自以為是的愛,并不是孩子需要的父母之愛。好比孩子要蘋果,父母給了香蕉,看到孩子不樂意他們還不斷責問為什么不懂體恤父母 。他們看不透,有時也是不愿看透。多年來的相處模式如果要打破,他們會不知所措。改變帶來新生,也伴隨著巨大的痛苦。就這樣,他們給的越多孩子也越厭惡。
父母愛孩子,說出來只有簡簡單單的五個字。但這事兒不僅是本能,更是份技術(shù)活兒。如果大家都能意識到父母不僅要對孩子好,更要學習如何對孩子好。我想“父母崗前培訓”這樣的機構(gòu),不遠的將來一定會很火。畢竟光一味付出哪行,被孩子接收到的關(guān)懷才是真正的父母之愛。
其實不愛,并不代表恨。許多故事中關(guān)于恨父母的心思,說也說不完,數(shù)也數(shù)不清。很多人表面風平浪靜,實則心里恨意綿綿。所以不愛父母在中國并不是最壞的情況。
不愛父母,可以改變嗎,辦法或許有或許沒有。俗話說的好,每個幸福的家庭都是類似的,每個不幸的家庭都各有各的不幸。但我想那些不愛父母的孩子們,就算沒有愛,對父母的恩情總還是有的。以后對父母好一些,逢年過節(jié)噓寒問暖的表面功夫是一定要做的。如果能在生命的最后階段和父母冰釋前嫌,那會是非常幸運的一件事。前兩天在朋友圈看到一句話,雖和本文主題不符,筆者依然瞬間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