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這一年很快習(xí)慣了過來,可能是因為知道自己要畢業(yè)了,又或許是2015沒有什么值得留戀。
回到家,不知一切是改變了還是如往常一樣。不知道是我做錯了什么,可以明顯感覺她變了,基本沒有主動和我說話。可能是生活的壓力讓她不想多言,我也不想多問。2016算下來我23了,這么多年過去我不想做什么改變,有時心里很介懷,畢竟血濃于水,但冷冰冰的態(tài)度讓我心涼。
前段時間看到一篇文章“不愛父母正常嗎”作者敘述了和父母的關(guān)系,大概是父母和自己的關(guān)系不足言愛,更多的是血緣關(guān)系。從評論中看很多人和作者一樣,和我也一樣。有時候我們不知道對他們的愛血緣占了多大的比重?或許很多時候我們像他們無意中獲得的一份禮物一樣,因為未知,喜歡或不喜歡是隨意的。我想他們對我就是這種隨意的愛。以前會在心里責(zé)怪他們的偏心,埋怨他們的冷淡。如今用文字書寫這份無人能懂的心情,因為無處訴說無法訴說,父母必須得愛!
因為還未成為人母,無法體會父母對孩子的心情,因此無法評論他們對我的態(tài)度。只覺他們對我的愛僅僅是在贍養(yǎng)的程度,從小(出生40天后)留守在家,體弱多病,聽周圍的長者說,出生后因為沒有母乳的哺育,一直生病,醫(yī)生害怕我死去不敢開藥。祖母含辛茹苦地把我養(yǎng)活,只祈求我能健康成長。我不知道當(dāng)所有人都認(rèn)為我活不了要放棄的時候,他們的心情是怎樣的?祖母在辛辛苦苦地把我養(yǎng)大成人的時候他們又在何處?這么多年缺席我的成長,在我長大成人時又為何如此冷漠對待我?有時候真的很想知道他們是如何看待他們的二女兒?到底是怎樣的心態(tài)看待我?不然為何這般待我?
從記事以來一直都是冷言冷語,待我如外人。連除夕夜都會責(zé)罵;每次聽他們提起自己孩子成長史時,他們口中只有姐姐和弟弟;永遠(yuǎn)也只知道他們兩個的生日,而在我生日那天為弟弟加菜,根本記不起我的生日。
一直以來省吃儉用,不是因為體諒他們掙錢的不易,只是不想向他們伸手要錢。在他們看來我永遠(yuǎn)都是那個讀書不好,失敗無用之人,唯一討好他們的就是每次回家做一頓可口的飯菜,這也是他們唯一會稱贊的事情。因此每每在學(xué)校聽同學(xué)談?wù)撜f期望回家吃媽媽做的飯菜時,心里有種酸楚,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道菜—媽媽的味道。而我卻努力做一道菜給媽媽。
也許不喜歡回家沒有什么錯,因為在家也無法感受家的溫暖,父母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