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成功地把一家公司給開垮了。
我終于用行動證明了脫離現實的理想情懷主義者特么是一個傻逼。
我想和你分享我的創業故事,這可能是眾多互聯網創業者生活狀態的縮影。
一、滿懷理想、蠢蠢欲動
01-工作的意義
一直在思考,我們工作的意義是什么?
短期看,每天下班后疲憊躺在床上,回憶起今天忙于工作和努力的自己,很容易陷入一種自我感動,生活過得很充實!但我們有從另外一個角度思考過當天的“忙”所產生的價值又有多少嗎?
長期看,我們投身到當前行業,兢兢業業,同時付出寶貴的青春年華背后的選擇又是什么?
不錯,這就是「選擇大于努力」的道理。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的權利,選擇怎樣的工作,選擇怎樣的生活,重點是你已經思考清楚并做出選擇了嗎?
02-萌生創意
創意源于我每天的想法積累。工作,聊天,走路,睡覺……生活上的每件小事都可能為我帶來靈光一閃,奇思妙想,激動過后我會把它記錄在云筆記上。可是,這僅僅是單純記錄,意味著這些想法不能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價值意義,同時我也不可能把每一個想法都單獨做成產品……
我(靈光一閃)可以把所有人的“小小想法”匯聚一起做成一個產品。分享想法給有需要的企業/產品比擁有更有價值意義!
一句話定義產品:讓用戶與產品負責人/CEO直接交流產品心得,分享創意的社交應用。
跟兩個朋友分享了我的想法后,他們都表示有興趣,如果我決定出來創業,他們也愿意一起。
03-辭職創業
年輕,就去追尋自己的夢想吧!
失敗并不可怕,可怕是沒去嘗試!
別等老了再來感慨年少時的懦弱!
時間退回10個月前,滿懷激情的我,伴隨著心里偉大的創意,懷著造福社會,改變世界的夢想,不顧親朋好友的勸阻借毅然辭職下海了。
我快速整理了思路,起航前需要做什么準備,并列出清單:
[1]問卷調查
[2]產品原型
[3]產品需求文檔
[4]項目計劃書
04-關于問卷調查
根據不成文的“創業白皮書”,作為即將創業的我需要對市場需求有一個了解,做一次問卷調查。收集到的數據不是給自己看,而是給合伙人、還有后面的投資人看。在我理解,其實數據也不是最重要,而是我對創業這件事的行動實際性。
為什么做問卷調查?
因為我的經歷還不足夠豐富,不足以與混跡于職場多年的老手一樣,有談論市場趨勢的資本,所以我需要用數據證明自己的判斷。
不敢茍同某些創業導師的勸誡:“先做市場調查,再決定是否創業”。我不抗拒做問卷調查,但我抗拒把調查數據作為判斷是否決定創業的觀點。因為,我堅信對產品的預見能力是作為創業者的基本性質之一。
最后,我很用心做了一份產品需求的調查表,并通過朋友的幫助收集到了500份數據。
05-原型、需求文檔、項目計劃書的制作
用xmind梳理了產品需求,熟悉Axure的我,很快做出了一版感(gong)覺(neng)良(fu)好(za)的原型和需求文檔,當時我的電腦面前還貼著一張小紙條,寫著“克制再克制”。后來拿著它去找合伙人的過程中收到了一些朋友的建議,功能體系臃腫,再三思考后才砍掉非核心和當前階段的功能。
項目計劃書是用word撰寫,層次重點分明,運用了Why(為什么做這個產品),How(怎樣具體實施計劃),What(達到什么愿景),黃金圈法則三步曲闡述項目。后面還根據實際情況,把朋友問的常見疑問整理成QA文檔。
二、砍斷后路、全職投入
預備工作都完成了,那時候剛過完年沒多久,我迫不及待從家里出來尋找志同道合的合伙人,打算組建一支角色完整的團隊。當時在家,研究過不少創業團隊經歷,兼職創業是第一個坑。雖然我還沒有切身體會到這個坑所帶來的痛苦,但我明確知道接下來所找的合伙人必須是砍斷后路,全職投入。
我的觀點是:既然看好一件事情, 沒必要把風險(時間)分散投資,這是選擇的投資哲學。
06-現實打了我一巴掌
回來廣州后,我開始整理手機通訊錄、微信、QQ里面的朋友,篩選合適的對象約談。大家聽到這件事情,都很驚訝,也很認真對待。我接著把項目資料都發給對方,有興趣的朋友表示給些時間思考一下,為了更好了解全局情況,中途我們也有直接面談,每個人都會仔細考量并評估,還有自身的難言之處,最后全都婉轉拒絕了。期間還走訪過珠海,甚至還找了師兄們,老師們的幫忙,最后還是沒能找到人。
那時候能感覺到自己的瘋狂,真的豁出去了,但我內心知道,一個機會,一個希望,放棄了,什么也沒有了。
現實,第一次狠狠地打了我一巴掌。
07-做還是放棄
經歷了大半個月,計劃要找三個技術合伙人,現在一個也沒有。只有兩個朋友愿意一起嘗試去做,一個是有才華的設計師,一個是運營新人。現在問題來了,團隊組建不全,做還是不做?
其實我內心不想就這樣放棄、退縮,真的下定決心做一件事情,困難只是借口。既然我們找不到技術合伙人,就把產品外包出去,這是我的主意。我負責產品需求和工程師對接,設計,運營我們自己做。
我們就這樣開始了。
三、產品研發的坎坷經歷
我找了三個信任的朋友,一個是同學,兩個是前同事,他們都答應接下項目,其中一個朋友為了支持我們還說不用給報酬費用,但我清楚人情歸人情,報酬歸報酬,最后在我的堅持下溝通好了報酬的事。雖然是一個小小插曲,我很是感動。那時候的時間是三月中旬。
產品沒有技術難點需要攻破,是常規性的功能和架構搭建,因此原型和需求文檔給到他們后,經過評估后,約定整個產品開發周期為3個月。產品有兩個客戶端,雖然部分模塊可以復用,其實很還有很多細節需要處理和溝通,兼職狀態下,時間是非常緊的,考慮到實際過程中難免有意外耽誤,我最壞的打算是歷時4個月,也就是8月前上線。盡管他們剛開始都很樂觀。那時候我們從朋友變成了雇傭關系,但我有意弱化這種關系轉變帶來的不適,因而沒有制定階段性的違約條款,反而在工作上多了幾分理解和尊重,憑著彼此的信任而工作。
最好的關系是,我懂你的不容易。
眨眼間,一個月的時間過去了,產品各部分進度都處于滯后。雖然前期我們自身也有責任,因為部分資源沒能按時提供,但其實這不是影響進度的關鍵問題。眼看著時間已經過了三分之一,時間就是成本,我不禁陷入沉思……過了幾天,我和前東家達成了一個協議,我的兩位前同事可以過來全職工作兩個月,但需要等待一個月時間。盡管如此,時間預算還在最壞的打算里,關于產品的進度把控,我心里總算落下了一塊大石,然而這僅僅是開始。
全職的第一天,我首先開了一個會,關于產品流程、技術方案,細節事項等內容。但他們的工作方式更傾向于遇到問題再當面溝通,不要把時間消耗在開會上面。確實,外包行業的工程師本質必須擁有快速完成項目的能力,以減少時間成本的開支,后來我選擇了適應并配合他們的工作,會議開到一半便結束。
預期的兩個月時間過去了,他們有任務在身走得比較匆忙,項目基本功能模塊都做好了,但還沒來得及測試,后續我們保持溝通和修改bug。然后我同學那邊,也出現了延期狀況。要發生的還是發生了,截止現在距離開始已經有4個月時間了。這時候已經8月份了。
產品研發本來就不是簡單活,盡管現在市場上有很多個第三方工具可以減少開發工作,仍然無法代替工程師的重要性。全職的兩個月時間,還沒來得及測試的原因,是我做了一些需求調整,還有我們在需求理解有偏差而導致的。對于我而然,這個協同過程是正常的,畢竟是以產品的心態去打磨,對于細節也有一定要求,但對于他們倆,可能就是一個災難了,本質的原因是我們各自的要求程度不一樣,最終需要用多額外2個月時間才能真正上線。這時候已經10月份了。
這段時間確實不容易,很長一段時間里,大家都經常熬夜寫代碼,修修改改,我的作息時間也出現了混亂,日夜顛倒的生活直到現在還有影響。回顧這個過程,我們的任務總算完成了,同時我也學到一點是正確的激勵機制在工作導向中非常重要,它不僅僅體驗在一個人的態度,還有工作效率,主動性,最終呈現集結在產品里。
在打磨產品的世界里,永遠沒有將就這個詞。
四、BP的制作,重新審視項目
08-商業模式的取舍
師夷之長以制夷,從調查到構思,最后到細節,花了3天,整個設計制作過程花了4天,共歷時7天,自主完成了洋洋灑灑16頁商業計劃書,目錄結構如下:
[1]產品簡介
[2]團隊介紹
[3]用戶場景
[4]需求分析
[5]解決痛點
[6]解決方案
[7]產品截圖
[8]用戶定位
[9]市場分析
[10]商業模式
[11]競爭分析
[12]競爭優勢
[13]推廣方案
[14]現狀
[15]融資計劃
[16]結束頁
為什么說自主完成,因為確實有一部分創業者的商業計劃書是委托第三方機構完成,而且這個需求還被當成一個產業鏈而誕生創業者。我不能理解“自己的孩子讓別人生”的概念,更不能理解“幫助別人生孩子”成了一條產業鏈而被廣泛報道宣傳。
大部分的商業計劃書,「團隊介紹」一般放在末尾,而我們“故意”放在項目介紹前,是想正視團隊問題,同時也是節省溝通成本和篩選合適的投資人。
09-產品規劃的延伸
當理想情懷主義遇上現實生存主義的時候,不是爭論對與錯,而是商討如何達成融合。
我們曾有爭論過未來的營收傾向于C端還是B端,支持C端的原因是想法、創意內容本身源于用戶,能產生價值的地方就能產生營收;支持B端的原因是受益者是企業、產品負責人,同時他們也擁有可挖掘的利益潛能。最后我們都認同一個觀點,后期的營收比例將會傾向B端。
為什么討論營收問題?我們需要根據營收比例從而迭代產品方向。你可能會問,產品迭代方向是根據營收方向而制定的?難道不是根據用戶需求,產品價值觀而制定的嗎?說實話,我們還不知道能不能等到真正談論用戶需求、產品價值觀的那一天,但現在需要有個明確的目標方向,在盈利模式上。
簡言之,我們對產品未來規劃仍然很模糊,將會發展成一個怎樣的形態還是未知數。
五、路演經歷
其中兩次路演經歷,讓我刻骨銘心。
10-自以為是的信心
準備好了PPT,我沒有在內部預演過,堅持到現場發揮。因為我認為預演沒有真正的觀眾,沒有真正的場景,會破壞第一感覺和印象,同時我相信自己的臨場發揮。
路演前一個晚上,我專門搜集了喬布斯,羅永浩系列的產品發布會視頻,從頭到尾看了一遍,想象把自己融到角色里面去。第二天早上,我感到頭腦一片空白,不斷浮現出他們演講時的一舉一動,但我今天要演講的內容思路突然想不起來了。
理智告訴我,可能是休息不足而導致,也可能是昨晚的視頻讓我陷入了自我感動狀態,但現在必須回到現狀,回到屬于我自己的PPT內容。
上場之前,難免會有一種壓力(在心理學角度來說,是我們過度在乎結果附屬的責任),我很快調節過來。上場之后,腦袋再次放空,場下想好的亮點論據,哪里該轉折,哪里該停頓,在有限的時間里全忘了,看到評委們嘆氣的表情,甚至表述開始出現詞語混亂等緊張而導致的低級錯誤。我太在乎評委的情緒了,完全不能自我,以至于互動問答環節的時候,腦袋也變得遲鈍,完全展示不出項目的特點和優勢,結果不言而喻。
盡管后面知道像我們這種小白創業項目是難以進入決賽,更不可能獲得冠軍,但關鍵是處理這件事的過程你是否做好了,是否對得起你的伙伴,那時候你就會明白,道歉不是用來綁架別人的原諒,責任則成了愧疚。
11-“天使”告訴你現實的差距
有天,天使匯的一位投資經理聯系上了我,咨詢了項目情況。初步溝通下,他提出了幾個試探性的項目問題,我都作出了相應的回答,感覺良好。然后讓我等回復,幾天還沒有下文,那時候我雖然知道投資行業這趟水有多渾,正如HR的KPI任務一般,但我已經沒有了當初制作BP時的棱角和挑剔,一心想著能和投資人見面,再次詢問的時候,很激動,對方給出的答復是邀請路演,而且有知名的投資人在場交流。
結合了前面的路演經歷,這次我做好了預備工作去到現場。和以往的路演情況不一樣,之前參加的都是社會組織、學校組織的創業路演,而這次的路演是由專業的投資機構天使匯所組織。路演項目只有4個,每一個都是一次重要的展示。
我們是今天的第一個路演項目,面對場下所有投資人和觀眾,雖然很緊張,但沒了以往的壓力,整個過程結合屏幕所展示的PPT內容有條不紊分三個主題介紹產品:「一、項目是做什么的?」,「二、項目的價值在哪里?」,「三、項目的盈利方向?」。評委們(投資人)很有禮貌聽我介紹完整個產品,隨后進入互動問答環節:
評委1:產品的運營數據怎么樣?
我:產品剛上線幾天,現在還沒有多少數據。
評委2:產品是重運營類,用戶和企業兩邊的資源你們掌握了多少?社區的運作需要有內容的支撐,前期誰來產生內容?
我:我們邀請了兼職貓,還有……
評委2:做平臺很燒錢,推廣費用都是一筆一筆砸下去的。
評委2:我投你們一千萬,你們都燒不出一百萬用戶,你相不相信?
我:……。
評委3:給你們建議,慎重考慮后再推廣。謝謝你們帶來的項目。
我稍微鞠了一個躬,把準備好的書簽送到各個評委手上,安靜地回到了座位上。看完后面的三個路演項目,走出門口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產品數據不是最重要,第二個路演項目的用戶剛過千;演講技巧也不是最重要,第三個路演項目我們,包括評委聽得昏昏欲睡;商業計劃書的制作也不是最重要,第四個路演項目錯把銷售計劃書當成商業計劃書。最后,他們當場都收到了評委的下周面談邀請。
12-談判的資格是什么?
1、核心團隊背景。第二個路演項目團隊是海歸背景。
2、多年行業經歷。第三個路演項目創始人履歷豐富。
3、直接商業模式。第四個路演項目有著明確的投入與營收規劃,商業模式清晰。
4、符合投資趨勢。互聯網+實體行業。
團隊背景和經歷,是從內部降低了投資風險,因為無論從影響力還是資源方面,起碼投資對象曾經的職位證明了他們的能力和高度。清晰商業模式和投資趨勢,是從外部肯定了大方向的正確。有哪個投資機構是單純看一個創意感性做決定,電影里或許有。每個初始團隊都想找心中那個一拍掌就可以決定的投資人,確實有這種投資人,大家都在搶,遇到是你的能力,融到是你的魅力。
“天使”教會了我,現實不是由口中的理想而塑造出來的。
六、運營推廣的艱辛
13-線上推廣
產品終于到了上線前一天的晚上,我們都很興奮,就像一顆種子要發芽破土而出。
利用我們平臺自有的優勢,蓄勢已久的公眾號推廣計劃已準備妥當:我們連夜把預先撰寫好的企業邀請內容,逐個發送到收集好的近千個合作伙伴郵箱,在規定時間內,前100名企業入駐將優先獲得推薦展示位,免費的資源,我們對這次活動很有信心。
但直到第一天結束之前,我發現轉化率1%都不到,我眼睜睜一直看著后臺數據……
第二天,創業媒體獵云網為我們的產品做了一篇報道文章,很快,文章沖到了首頁前三名,持續了兩三天。用戶看了文章后感興趣,紛紛來體驗,這段時間為我們帶來了好幾百的激活數量,看到一些上升苗頭,我們都很起勁,一邊維護用戶,一遍繼續引新。
接下來的一個星期里面,我們也爭取到了幾家創業媒體報道,通過Q群發送邀請函,產品社區發布文章,最美應用分享產品……可利用的免費資源,我們都利用了,但用戶數量仍然沒有顯著的增長趨勢,產品缺乏自傳播性才是問題的根本。
14-線下推廣
我們還做了一件瘋狂的事,做起了線下推廣的工作來。其實我們都知道,這個作用還不如線上一對一邀請效率,是當時沒方向,沒辦法,不想坐以待斃的行動。為了看起來不像派傳單,我們制作了企業和用戶的邀請信,哪里有創業者,我們往哪里去。一個個創業孵化器園區跑,一封封邀請信的投遞,一次次被敷衍請出來,對方很難理解,一個互聯網產品需要用線下推銷的方式進行宣傳,加以我們的“學生臉”,很快就結束了談話。
當初擔心的事情還是來了,用戶、企業兩頭的資源不到岸,加以社區內容的缺乏,我們的產品運營不起來,還有更壞的情況,我們的資金將要觸底了。
七、做出決定
看著財務開支表,表情顯得凝重,已經無法支撐兩個月。環顧四周看了看伙伴們,和諧的表面壓抑不住內心的復雜。我們都不甘心,卻又無能為力。我把最新財務情況跟其中一個合伙人說了,問她有什么看法,她說“堅持下去,直至最后一刻”。那一瞬間,我的心情五味雜陳,什么話也說不出來。
團隊上,我們需要找到技術合伙人,寄望于當前我們對理想的執著信念用現實般殘酷的財務情況說服對方,這是其一;寄望于我們融資成功后招聘技術負責人,這是其二。
產品上,我們需要盡快迭代產品,解決用戶反饋的問題。(沒有技術團隊,什么也做不了)
運營上,我們需要突破用戶、企業、內容三方面的挑戰。(沒有資本、人脈在背后推動,一個廣告也做不了。同時,也反思一個問題,創業的產品真的需要這么依賴資本和人脈嗎?)
資金上,我們需要盡快得到補充,例如融資。目前的狀況,我們已經沒有了談判權,不再像當初那般堅決選擇與我們價值觀一致而不僅僅是財務投資的投資人,這是其一;融資決策過程,至少需要1~2個月,這是其二;款項是分階段付款,這是其三;正常的投資機構,不可能給我們買單,這是其四。
大局已定,一種壓倒性的直覺告訴我。經歷到現在,我已經不再像以前那般理想化思考分析問題。這時候,我需要做出最后一個決定。
結束項目,遣散團隊。
最后,寫給我的伙伴們:
最后一封給你們的郵件,我始終沒能下筆,因為我一句話也說不出來,致以我深深的歉意。
后記
我很容易專心去做一件事,可是最后一分錢也沒有賺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