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如何管孩子,或許從孩子出生那天起,就成了一個家庭爭論的焦點。每個家庭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孩子提出無理要求,耍脾氣,使小性子,打人,比如孩子看電視、玩手機沒有節制,等等。
孩子出現了一些小毛病,小問題,該管的時候,必須管。
可是,到底什么時候管,怎么管,既不傷害孩子,又能很好地糾正孩子的一些問題?
有一本書叫《捕捉兒童敏感期》,書中講到,每個階段的孩子都有其獨特的敏感期。視覺、口、手、秩序、自我意識等等的敏感期,都有不同的表現,而抓住這些敏感期,有針對性地教育孩子,就能取得比較好的效果。
而管孩子,和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去有針對性地培養孩子,也有著相通之處。
想起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老師在一堂課里提到:孩子,一定要管,而管孩子是有時間期限的,最佳時間段是12歲之前,12歲以后再管,為時已晚。
她的這個課程,我和老公聽了很多遍,也親身實踐了,確實很有效果。從她的觀點里,我們再總結幾點,和大家一起分享:
1、管孩子,一定要在12歲之前,而3-6歲是最佳時期。
關于管孩子這件事情,我和先生之間曾經有過很大的分歧。我深受讓孩子自然長大觀點的影響,想充分發揮孩子的天性,放任比較多。而他,總是害怕女孩子從小如果不管,長大了沒法管讓人更操心。因此造成一個結果:我放任孩子有點過,而他管孩子也有點過。所以,孩子怕他,卻又在我面前肆無忌憚。
直到一次,老公推薦我看了李玫瑾老師的視頻,我們各自總結了自己的不足。我,太順著孩子,所以就造成孩子做什么事情都講條件。我說該洗臉了,她說能不能講一個故事再洗臉。我說該睡覺了,她說能不能再玩一會兒再睡。去外邊玩,我說該回家了,她說能不能再多玩一會兒?總之,不管什么事情,總是要提出一些自己的條件。而同樣的事情在爸爸面前,爸爸更多的是不行,必須聽大人的,然后就是一陣哭鬧,接著就是爸爸發火,哭著也得聽爸爸的。但是下一次,她就不敢再跟爸爸講條件了。爸爸的問題是壞脾氣,讓孩子是因為害怕,而不是真的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而4歲的孩子,最大的問題就是總會有很多自己的想法,總是會很聰明地抓住每個大人的缺點,而實現滿足自己意愿的目的。
“3歲看大,7歲看老”,這句話的道理就在于3-7歲,是孩子性格和習慣形成的最關鍵時期,而這個時期,一定要學會對孩子說NO。讓他們形成一個健康的心理,一個正常的人格。而青少年乃至成年以后,很多習慣和性格都與兒童時期有著很大的關系。這就是如今特別流行的那句“原生家庭”的影響。
就像李玫瑾老師說的那樣,一些青少年惡性的違法犯罪案件,基本都發生在12歲至18歲之間,而這期間,孩子處于叛逆期,你再去管,去說No,很容易導致孩子走向極端。所以她說,這個時期再去管,“為時已晚”。
因此,抓住管孩子的關鍵期,就要在最佳的時間段,把一些壞毛病即時給扳回來,從小事管,給孩子立好規矩,及時說no,管早管小,才不會有大的問題。
2、管孩子,抓好時機是關鍵。
當然,處在兒童時期的孩子,遇到問題時到底該如何管?這個時候,就要抓好最佳時機。而什么是最佳時機呢?所謂最佳時機,就是孩子犯錯誤后立即馬上,而不要積攢。可以從這幾方面來入手:
一是立即管,就要堅定地說不,并堅持自己的意見。比如孩子說好了看10分鐘動畫片,看完了還想再看。
媽媽:十分鐘到了,該關電視了。
孩子:媽媽,我再看一會兒吧?再看5分鐘。
媽媽:不行,關上。
孩子:媽媽,再看一會兒吧?開始哭鬧。
這個時候,只要用行動把電視關了,趕緊用別的事情來取代這件事,孩子就明白了你的堅定,即使哭,也很快就過去了。最怕的是家長聽到孩子哭,不忍心,就接著讓孩子再看5分鐘。如果孩子上來就哭,那么這個時候更要堅定,堅定把電視關上,陪孩子玩別的。或者讓他哭個夠,你在一旁陪著,等他哭累了再開始別的游戲。
最終讓她明白,鬧是沒用的,父母愛你,但是不遷就你。
二是管,也不要讓孩子太壓抑了。
在孩子鬧夠之后,平靜下來,當然還要跟孩子交流,就像上文中看電視的例子,如果孩子好好交流,說還想再看5分鐘,可以滿足他。但是5分鐘之后,仍然要按照約定的來執行。
這樣做有兩個目的:1是鼓勵孩子多和大人交流,用語言交流而不是哭鬧。2是交流不是無限地提要求提條件,也要有下限。
而這樣的交流,也不是每次都要滿足孩子,李玫瑾老師的觀點是三比一,提出3次,滿足1次即可。
這樣,等孩子到了青春期,他有什么想法也能夠及時跟大人交流,而大人可以適當地滿足,適時地堅持自己的觀點,這樣孩子就很容易接受了。
管孩子,也要做到三不:
一是不要在孩子正吃東西的時候管,哭的時候容易嗆著。二是不要在睡覺前管孩子,影響睡眠,孩子會做噩夢。三是不要在孩子生病的時候管,以免病情加重。
總之,管孩子,確實是一門很專業的學問,如何結合自己孩子的特點,在最好的時間段,最好的時機里管孩子,需要我們每個父母去學習。
就像我和先生的問題,我是滿足孩子太多,容易讓孩子任性,這就是所謂的溺愛吧。而先生,則是管孩子太多,容易讓孩子壓抑。所以,我們也一直在學習,在改正自己的缺點,把握好三比一,把握好時機。讓孩子在一件件小事中,學會克制自己的任性,在父母的引導下,最終學會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