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行為+語言
同樣的事,不同的人,處理的效果是不同的。其實溝通也是一個人性格的體現,有的人是幽默型的,有的是孤僻型的,有的是理智型的,有的是沖動型的。所以才會出現,所謂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相同或類似性格的人很容易走在一起,不容易產生矛盾。
我們在社會中,生活不允許我們任性,喜歡的或是不喜歡的我們都在面對,不管是人還是物,所以,我們就需要溝通,溝通有時只需要我們言語,但有時肢體語言更重要,肢體語言更加的形象,也是最客觀的表達我們的意思。
記得以前當自己不高興或是討厭什么東西時,直接臉上就表現出來了或是直接說出來,雖然當時可能比較直白或傷人,但之后別人會理解,時間長了就會有很多知心的朋友,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有些事情看淡了,不計較了,即使有自己在乎的東西或是不滿的,也學會了隱藏,不表現出來,矛盾就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直到爆發,一發不可收拾,所以,當我們遇到矛盾或是不解時,要及時的處理。
不同的人,我們在溝通上方式也是不同的,因人而異。記得在上高中時,有兩個非常要好的朋友,一個非常內向,一個外向,我們三個午時會坐在一起看書或寫作業,有一次,那個外向的朋友問我問題,我給她解答,說了很長時間她還是不懂,我就急了,直接說她笨,可是她就“呵呵……”笑笑,就緩解了尷尬的氣氛,可是同樣的事情,我用同樣的方式用到了那個內向的朋友身上,結果好幾天沒理我,以后即使有不懂的問題,她問別人也不會問我啦!我當時也很生氣,不明白,她為什么不理我,還是外向的朋友告訴我的原因,我才知道我錯在哪里!雖然是很要好的朋友,可是每個人的底線不同,所以,不同人的需要用不同的溝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