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我們推廣和流行的是走出國外’買買買’,我相信沒有人說你買來的是先進的技術。”
“世界上有多少多少頂級的機器人,但沒有一個東西從天上掉下來。”
“一個企業如果是一個小偷,它永遠只能是小偷 ”
“彎道超車的另一個說法叫投機取巧。”
全國人大代表、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在兩會期間的國家會議中心發布會上頻頻爆出驚人之語。
借助“兩會”之機做如是表達,明眼人都能看出來,董明珠話有所指,就是表達對美的購買技術的不滿。
就在兩個月之前,美的剛剛完成對德國著名機器人企業庫卡的收購。主流輿論普遍認為,這是美的集團“雙智戰略”及“第二跑道”布局取得的重大進展;但在董明珠眼里,卻變成了“不經過努力直接索取的小偷”。
董明珠的表達,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而且語境遠比這句話更嚴重,因為她使用的表述方式是,“買技術就是小偷”。
在過去的半年,很多人將格力收購珠海銀隆與美的收購德國庫卡進行對比,不少人比較后得出結論:方洪波主導下的美的,未來發展邏輯越來越清晰;而董明珠主導下的格力,未來向何處去依舊看不清楚。
2016年,中國三大家電巨頭不約而同發起重大并購。首先是年初海爾收購美國通用電氣家電業務,繼而是美的收購東芝白電業務及德國庫卡機器人公司,當然還有格力對珠海銀隆發起收購,雖后者因股東反對導致收購失敗。但最終聯合首富王健林成功實現了。
事實是,美的的機器人產業布局,正是兩條腿走路,自主研發與拿來主義相結合;遺憾的是,大多數人看到了美的收購,卻沒有看到美的獨立開發。
格力堅持獨立開發機器人技術,從精神層面講的確可歌可泣,但中國機器人技術與發達國家差距巨大,完全自主開發很有可能你根本就攆不上人家。更關鍵的是,你將付出巨大的時間成本,而且還不保證一定能成功。
顯然,董明珠尚未建立“時間成本”的觀念。“時間就是金錢”的背面,是時間也是有成本的。你三年搞出一項技術和八年搞出這項技術對于企業的意義完全不同。
董明珠強調技術開發必須走自主路線,實際上是當年被日本某企業傷害了自尊的后遺癥,有點“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你可以走自己的獨立自主模式,但你不能攻擊別人的模式一定是錯的。董明珠一直希望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形象,這樣的企業家必須要有“天下為公”的情懷,而董看起來似乎一心一意只為格力,而對競爭對手心存偏見。
格力是一個技術體系封閉型企業,或許這和掌門人董明珠心態較為封閉有關。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經常說一句話:“全世界都是我們的研發部”,背后的邏輯是:一個企業的研發體系應該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應該是體外循環的,而不是體內循環的。
這幾年,董明珠給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恐怕就是“變了”——變得越來越像一個嘩眾取寵的“小網紅”。
比如,董明珠熱衷于推動格力電器收購珠海銀隆,在股東大會上大發雷霆,錄像視頻流露出來后,僅僅一晚便成為了所有輿論媒體風口浪尖上的焦點人物!
或許,董明珠就是有著雙面人生,或者說雙重標準的矛盾企業家。一個是格力企業的利益,一個是格力之外其他企業的利益。這兩個利益在董明珠心中,一個在天堂,一個在地獄。
說到格力企業利益,董明珠總是表現出毫不掩飾的熱愛,就像母親對自己的孩子那樣。不得不稱呼為“鞠躬盡瘁的掌門”,但是說到競爭對手利益的時候,董明珠喪失理智,罵得一文不值。比如,董明珠曾經指名道姓地罵過美的、海爾、志高、TCL,完全淪落為一個嘩眾取寵、扣不遮攔的網紅段子手。
見多了董明珠信口開河,有人調侃說這個世界有兩個邏輯,一個是邏輯,一個是董明珠邏輯。
2016年11月11日,媒體報道董明珠已于10月下旬被免去格力集團董事長職務,但格力集團對外堅稱是“董明珠主動辭去集團董事長的職位”。免職和主動辭職性質完全不同,真相到底如何?
2017年2月中旬,真相終于大白。在接受央視二套《對話》采訪時,董明珠說,“被免職我問心無愧”,“被免職的時候看到消費者的支持我覺得值了”。
這一次,董明珠無意之間說漏了嘴,當初不是主動辭職,是被動免職。那么,此前格力官方明顯對公眾撒了謊。
但董明珠仍然不忘給自己貼金,她說“看到那么多消費者發短信說支持我我覺得值了”。奇怪,怎么有那么多消費者知道董明珠的手機號碼?
或許真實的情況是,董的下屬、經銷商、合作伙伴發短信寬慰她,但到董嘴里就變成了“消費者都是支持我的”。
這些年來,董明珠是個讓外界揣測不通的企業家,很多人越來越糊涂了:董明珠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
在過去很長一個時期,董明珠曾經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即倒。那時的董明珠協助朱江洪成就了格力電器、格力空調。但是2013年以后,董明珠變了,變得越來越熱衷于站在聚光燈下給人打賭或布道,這讓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對格力電器的經營業績與發展戰略越來越不安。
但無疑,董明珠是個著名企業家,是這個時代叱咤家電行業的鐵娘子企業家。這個鞠躬盡瘁的掌門,嘩眾取寵的網紅未來會給外界交上格力一份怎樣的答卷?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