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喜歡讀小說,概因那環環相扣的故事情節往往引人入勝。我也愛讀,似乎沒有故事,里中的一切就都是虛的,無意義的。之所以讀這本《呼蘭河傳》,是緣于電影《黃金時代》,至此腦海中始終回蕩著蕭紅躺在病床上時回答的那句“當經歷過傷筋動骨之痛,皮肉傷也就不算什么了。”
《呼蘭河傳》不是小說,文中有太多對呼蘭河這個小鎮的自然環境和風土人情的描寫,大約有人翻一兩頁就毫無興趣了,那真是可惜。我既讀得下去還想繼續讀,又不愿再讀。不是厭煩了,而是感到太真實了,有點怕了。
那個年代離我有點遙遠,一九四零年的冬天,作者在貧病交加中寫下《呼蘭河傳》,她在文末寫道“以上我所寫的并沒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們充滿我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
那是至今大約一百年前的呼蘭河。
她是一個小女孩,只要是小孩子,怎么都是快樂的,那自在的大花園,花園里紅的綠的蜂子,蝴蝶,慈愛的祖父。小孩子的日子是一點不無聊,不空虛的。小孩子愛湊熱鬧,去看跳大神,逛廟會,鬧著要看野臺子戲,比大人還著急。
熱鬧過去,竟覺得家是荒涼的,哪里都是。
那個時候的女人是悲苦的,而她們卻不覺悲苦。被男人打是應該的,婆婆打媳婦是天經地義的。
好似人都是銹的,一切都太不過思議了。讀的時候是真真的憤恨不已。
團圓媳婦被婆婆打死了,鄰居家誰被大染缸淹死了。原來一個人的一生,不過只需寥寥幾筆就夠了,活著,后來死了。
一百年前人聽說誰上吊跳河就聚過來看、迷信牛鬼蛇神、窮瘋了就偷,現在不還是一樣么?深夜里聽到的兒子對癱瘓老母親的罵罵咧咧、浩浩蕩蕩的送葬隊伍,一百年前不也一樣聽到、看到么?
讀著讀著,不也是自己的記憶么?
那個瘦弱的跌壞腰的老頭、那個把我抱著坐腿上搖的二爺爺,也都哪里去了?
我也只能說,曾經這住著誰,曾經怎么怎么樣了。
只有那塊土地還是老樣子吧。
亂亂的,說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