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到蕭紅此人,是大學時候的好友麗寄來的一封信,說自己喜歡上了蕭紅,看了蕭紅的《呼蘭河傳》以及她自身的傳記故事,為之所吸引,特在信中向我推薦。
然而當時我看過信后并沒有什么閱讀的沖動。后頭看了蕭紅的一部電影,對于她的文學作品并沒有過多表現,主要是講述她的一生。比如逃婚、讀書、懷孕時被拋棄、遇上蕭軍并相愛,過著苦日子仍堅持寫作,后頭蕭軍與蕭紅的閨蜜出軌被發現,蕭紅和另外一個男的在一起時好像還懷著蕭軍的孩子,生下孩子又將孩子送走,最后蕭紅得病去世。
當時室友曾感慨:“蕭紅每次懷孕都能讓別的男人愛上她,也是本事啊。”
世人多對她拋棄孩子這一點有頗多爭議。
我也覺得作為一個母親,這樣做卻是心狠。但是以蕭紅自己的悲劇性格來說,也許將孩子托付出去才是對孩子更好呢。
等我買下《呼蘭河傳》一書,已是大學畢業一年。
翻開《呼蘭河傳》,文字給我一種魯迅時代的感覺。不愧是同一時代的人。一開始以為這是一部傳記或者小說,其實不然,描述的是呼蘭河這座小城里的老百姓們的生活。也許因為是作者的親身經歷,再加上寫作時作者已經背井離鄉許久,也許是帶著懷念童年故鄉的心情,讀來尤為可親。
這本書給我印象深刻的一點就是書中人物的語言對話,特別接地氣。讀來就是當地的氣息,栩栩如生。全書遣詞造句都特別樸實,沒有矯揉造作與華麗辭藻的堆積,因本來就是小城老百姓樸素的生活,波瀾不驚的人生,所以文字雖然“下里巴人”,但是卻感覺很有共鳴,仿佛穿越時空來到呼蘭河城,看著眼前的畫卷一幅幅徐徐展開,猶如電影一般的閱讀體驗,畫面感很強。
不知蕭紅有沒有寫日記的習慣。如果單憑記憶描述自己幼時生活過的小城景象,那我真的很佩服蕭紅的記憶力。每一件小事的描寫、乃至每個人物、每間店鋪,都非常清晰,可以直接浮現在腦海中的那種清晰可感。而且即使是非常小的事情,比如一開頭講馬陷入大泥坑、行人路過大泥坑的“飛檐走壁”、大泥坑與“便宜豬肉”的關系等等,一個泥坑,可以寫出這么多生動的故事,有如此多的聯想,如果不是關心生活,是萬萬記不住這些小事的。
蕭紅的靈氣體現在她的用詞特別。比如描寫女人頭上罩著的網子,上頭插了不少疙瘩針,因睡覺導致針都跳出來了的情形——
“好像這女人的發卷上被射了不少的小箭頭”。
呼蘭河的生活是單純的,
“吃過了晚飯,看晚霞的看晚霞,不看晚霞的躺到炕上去睡覺的也有。”
我想蕭紅肯定是非常懷念疼愛自己的祖父的,描述祖父將淹死的小豬、鴨子用黃泥裹起來,放在灶炕里燒了給她吃,在祖父燒的時候蕭紅便在一旁幫著攪黃泥,一邊喊著一邊叫著,好像啦啦隊給祖父助興。
“我吃,祖父在旁邊看著。祖父不吃。等我吃完了,祖父才吃。他說我的牙齒小,怕我咬不動,先讓我選嫩的吃,我吃剩了的他才吃。
祖父看我每咽下去一口,他就點一下頭,而且高興的說:‘這小東西真饞。’或是‘這小東西吃得真快’。”
字里行間滿滿的寵溺。
不禁也讓我想起我的爺爺。有什么好吃的都是先給我吃。自己不吃。
我想看電視,就放棄自己的潮劇節目給我看。和奶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老胡家的團圓媳婦的遭遇,被愚昧的老百姓給活活害死。十二歲的小姑娘嫁過去,無緣無故就被“下馬威”、被打,被用燒紅的烙鐵烙腳心,被“跳大神”,又讓她吃一只全毛的雞,連毛帶腿地吃下去,用被子把她蒙起來,不見好又吃豬肉焙黃連,各種偏方,最后又在大庭廣眾下剝了衣服把她按到缸里用熱水澆,大缸里是滾熱的剛燒開的熱水!就這么被熱水燙了三次。最后的最后,團圓媳婦死了。
看這部分的時候真的是特別的氣憤!恨不得沖到那時揪住愚昧的大家讓他們住手!
也許這事也讓蕭紅心有余悸,最后會不惜一切代價也要逃離。
邊寫讀書感悟便翻書,發現一年前看的現在已經忘得差不多了。
《呼蘭河傳》是一本真情實感的書,所以很震撼人心。
值得一讀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