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01.
一個姑娘結婚了,跟著老公回老家。
老公家的習俗是吃飯時只有男人可以上桌,女人得等男人吃完了才能吃。
姑娘以前從未見過如此的景象,求助似的望著自己的老公。
老公沒有出聲,姑娘入鄉隨俗跟隨女眷等男人們吃完了才吃。
沒想到這只是一個開始,
姑娘生了孩子當了媽,婆婆來家里幫忙,
生活習慣不同、育兒觀念不同,難免有矛盾,
姑娘向老公求助,內心滿懷著希望,
但一如當年吃飯上桌前的“無聲”對白,
姑娘一次次地在婆媳矛盾中失去立場和支持,
一次次失望一次次傷心,最后心灰意冷。
02.
還有一個姑娘也結婚了,跟著老公回老家,
婆婆出了名的“略難相處”,姑娘很緊張。
婆婆想要“宣誓主權”,老公牽起姑娘的手,堅定又霸氣:
這是我媳婦,誰也不許欺負她!
姑娘從此沒有感受到任何來自小家庭外的委屈,
她和她老公今年結婚35年了,
過馬路還是會被老公牽起手,一直溫柔而幸福,
這姑娘是我媽,她霸氣的老公是我爸。
03.
經營一個家是團隊合作,
家庭幸福的關鍵:是夫妻關系優于親子關系。
夫妻關系在家庭關系中處于第一位,家庭才能和睦。
有時我們把婆媳矛盾歸結于婆婆的界限感不清晰,
可是,往往婆婆的界限感不清晰卻源自老公的“默許”態度
——即成家后應該與原生家庭建立起“界限”。
沒有兒子想要面對自己妻子和母親的沖突,更不想面對自己和母親的沖突,
在面對母親的“越界”時,有時更會選擇將建立小家庭“界限”的重任拋給自己妻子,
但這樣反而更會激化婆媳間的矛盾。
因為老公對自己老婆的態度,會直接影響自己父母對媳婦的態度。
所以才有“老公的立場直接決定老婆在家的地位”,
“只有瞧不起媳婦的丈夫,才會有瞧不起兒媳婦的婆婆”等等的金句名言。
就像故事一中的姑娘,老公的表態是“默許”,
公公婆婆自然會堅持自己的看法,
久而久之,姑娘(妻子)會感覺自己被老公的家庭排除在外:
感覺自己才是外人,心灰意冷。
04.
有調查顯示,在美國大約2/3的離婚是由女方提出的:
很多女性在忍受多年以后,吵鬧掙扎都沒有改變,最后心灰意冷堅決離婚,
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妻子出走綜合癥”。
數據顯示在大多數婚姻中,妻子在結婚之后,會更快地把夫妻關系放在第一位,
更照顧老公的情緒,更希望知道老公在想什么,但很多時候沒有辦法得到老公的及時回應。
得不到回應/關心的妻子慢慢抱怨了起來,或者吵鬧或者沉默,
有了孩子以后慢慢把重心轉移,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這簡直就是負能量循環。
05.
“婚姻是什么?婚姻就是吵架沖出門以后,回來順便買了個菜。”
給老婆:先有老公,后有孩子,不要只重視親子關系忽略夫妻關系;
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愛自己,勢均力敵才是最好的婚姻。
給老公:孩子是我們共同的孩子,不是我一個人的;
請少一些要求,多一些關心;
請幫我分擔壓力,而不是成為我的壓力。
我們結婚了,關鍵詞是“我們”:
先是你的妻子,我的老公,
然后才是你的兒子,我的女兒。
“我們”不僅要在外人面前維護對方,更要在父母面前維護對方,
因為“我們”才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