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主義教育的英明和真正的人道精神就在于:要在每一個人(毫無例外地是每一個人)的身上發現他那獨一無二的創造性勞動的源泉,幫助每一個人打開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見、理解和感覺到自己身上的人類自豪感的火花,從而成為一個精神上堅強的人,成為維護自己尊嚴的不可戰勝的戰士。……人的充分的表現,這既是社會的幸福,也是個人的幸福。”——蘇霍姆林斯基
讓我以這段話為開頭,因為,我想,這一條能做到的話,班主任工作便能實現“用心細致反思,雕琢幸福自由”。其實,在我做班主任之前,我從未想過“班主任”工作的藝術性和繁瑣性。只是在接任這項工作后,我突然覺得自身的淺薄和責任重大,實實在在感受到我在育人的途中。有很多次遭遇班主任工作的瓶頸,我想到和說得最多的就是怕誤人子弟,怕自己的年輕和無知傷害到純真的心靈。但今天,李老師給了我一種力量,一種永遠不要怕輸,永遠熱愛教育的力量。
今天,李老師的講座只有兩個話題,一個是“什么是好的教育”,一個是“學生能夠幫助教師成長”。他以一張圖片為鋪墊,講述了什么是“好的教育”,他說,好的教育是以兒童視角建設的校園、好的教育是如詹大年一樣好的校長、好的教育是像郭文紅一樣好的老師、好的教育就是好的課堂、好的教育就是隨時想著孩子、好的教育就是編織童話的教育、好的教育是既有浪漫生活、又有出色分數的教育、好的教育就是尊重和研究每一個孩子。
我感受尤為深刻的是尊重和研究每一個孩子,李老師在這里舉例他所帶過的成績不好的學生,這讓我想到了,如今我也所面臨的同樣問題。而面對同樣的問題,我和李老師的做法卻有了很大的差別,我是想如何能讓這樣的學生離開我的班級,而李老師是切身實際地幫助這部分學生,為他們寫教學跟蹤日記,記錄他們成長的點滴,研究他們的情況,告訴他們所具備的優勢。這樣把難題當成了課題,把這種課題就變成了最好的教研。
不過,我很慶幸,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所在,我也很開心,我的教育想法也是有可取之處的。因為尊重和研究就是用心細致工作,帶著愛意工作,我想我是有的。不然,孩子們不會稱呼一個20來歲的姑娘為“媽媽”;不然,一個差點造成校園暴力的孩子現在恢復正常;不然,一個開始厭學的孩子現在搶到第一排的座位;不然,一個辱罵老師的學生現在規矩禮貌;不然,一個準備放棄自己生命的孩子開始發奮圖強......
但是,我知道,我所做的還不夠......
因為,我還沒有在學生的幫助下更好的成長。李老師說,在教師的“自我培養”和“學生培養”中,他更傾向于講“學生培養”。李老師用了兩個成績不好的學生為例,講述了他前后不同的態度轉變和自我成長。在這兩個故事中,我感受到,學生的胸襟比我們想象得更寬闊,每一次的突發事件都是一次教育契機,每一次的教育都需要進行反思。比如,我責備一位學生的作業不整齊,可第二天他還是送給我好吃的水果,不過,他在周記本上寫了我批評他的事情,我抓住這個機會向他道歉,并表明自己的意圖,然后反思自己的方式出現的問題。
李老師說,“學生培養”便是“學生教你當老師”,這是有兩個途徑的。第一,要向學生學習,第二,要受學生監督,讓學生成為自己的監督者、評估者、批評者、激勵者。我忽然想到,這一方面,我做的不好。因為,我拉不下面子接受學生對我的指正。在上學期末,我為了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設置了幾個紀律監督員,可是其中有一個監督員“徇私枉法”,只登記跟他關系不好的學生。班里就開始有不滿意的風聲了,但那時我并未發覺。到了第二天早讀課,我看見辦公桌上的一封信,才知曉了這件事。但是,寫信的那位同學讓我非常上火,因為他的匿名信中,公然對我所設這個崗位的想法進行了批評,而且言辭非常激烈,并且有理有據。我強壓心中怒火,解決了這件事情,但是對于他的批評和疑惑,我卻沒有回應。雖然,這件事情已經過去了,但是現在我才明白,他正是在幫助我更好的成長呀,可是當時因為我的面子問題,我選擇放棄成長。
其實,哪有一下就成功的老師呢?只不過,他們做的更多、想的更遠、更加用心地將自己投入教育罷了。而我才剛剛起步,需要雕琢的地方,我想,這次我有勇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