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熟知三國的人來說,那段歷史之所以如此具有吸引力,在于其高水平地展現了斗爭的規則和藝術——博弈。
再深究博弈的本質,可以理解為參與者在各種環境里做出的不同抉擇和采取的不同行動。參與者作為博弈的主體,必須以自己的身家性命作為賭注去參與這個游戲,而結果往往慘烈并且悲壯。
書中有一節講到贏的三個必要條件:
一、具備固有資源
二、尋找對手錯漏
三、揪住勝機死整
官渡之戰,曹操與袁紹對決,屬于雙雄決勝負,又與三方博弈有所不同。表面上,袁紹強,曹操弱,而弱者最終得以戰勝強者,真是有很大的僥幸成分。在條件一里,袁紹兵將和糧草都數倍于曹操,而曹操兵少卻精,還有一拼之力,這些屬于戰爭的前提條件,如果在條件一已經相差懸殊,則輸贏立判,幾乎沒有變數。例如劉備前期不滿足條件一,無論誰打他,都只有逃跑的份兒。
條件二則又是一個博弈的過程,主要分為1.對手主動出錯,2.誘使對手出錯,3.利用對手先天錯漏。而人們在經常談論的謀士的奇謀妙計,多數只在誘使對手出錯上起作用,而其他兩條都是情勢使然,人力難以強求。在這場戰爭中,袁紹主動放棄發展建設自己的必勝之法,選擇發動戰爭,就直接送給曹操一個可以戰勝的機會,降低了自己勝利的概率。對曹操而言,屬于對手主動出錯。袁紹抓住曹操兵少糧缺的先天不足,只用這一個點就可以置曹操死地,所有妙計都必須圍繞這個要點去攻擊才會有奇效。
曹操火燒袁紹烏巢糧倉以后,達到了輸贏的關鍵時刻,此時,袁紹還沒有意味著失敗,他還是正確地下令攻擊曹操大本營,但卻沒有自己親自領兵,而是派了張郃前去,結果張郃反水,功敗垂成。袁紹揪住了勝機,卻沒有死整。相反,曹操之前得到一個勝機去斷糧,是如何做的呢?他選用家族鐵桿精兵良將,親自率兵,這是正確的選擇,并且強有力地執行。從這里可以看出條件三的必要性。
曹操雖然勝了,卻也是因為必要條件比袁紹在關鍵點多了一條,即便如此,仍然不能說是他贏的充分條件,而只是增加了贏的概率而已。試想,萬一張郃以死相拼,曹操仍是敗像立顯。所以說,世界上根本沒有什么必贏之術,“必勝”這個詞是不嚴謹的。
作為參與者,必須認清這個道理,才能把心里的這碗水端平。有人很有志氣,見到別人成功自覺通過努力也能夠做到,如果達不到預期,心理壓力變得巨大,心里不平衡,陷入“為什么自己不能成功”的反復自我詰問中。做一件事情,當然不知道投入會不會得到相應的回報,所以沒有心思去做,或者三心二意,或者對自己期望甚高,造成不斷拖延。
贏,是沒有必然的,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增加贏的概率而已。司馬懿與曹爽斗爭的時候,作為弱勢方,采用裝病的策略騙過曹爽,九年后才出現機會奪得權利。司馬懿是不知道九年后的結果的,但他仍然選擇偽裝,如果一直沒有機會,那就只能算了。
從博弈的角度,要看到贏的偶然性,即使失敗也不會怨天尤人。為什么?因為如果不這樣做,那連贏的機會都沒有,無論是曹操還是司馬懿,他們都知道什么是最正確的選擇,做了不一定會贏,但是不做,一定是輸。
這個定律,即便是放在今天,仍然是極其有意義。